“中国”的由来
黄帝的后裔建立了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其规模是无法和秦以后的王朝相比,夏朝是一个部落的联盟,夏朝之后的商朝和周朝也大致如此。传说在夏、商、周是并列的三大联盟,其源于先祖禹、契、后稷,这三位先祖都曾在尧舜的政权机构中服务。它们都分布在黄河流域,自称“华夏”或者“华”和“夏”。而他们周边的联盟部落称为:蛮、夷、戎、狄,而华夏位于中央,因此称之为“中国”。
从夏朝开始,中国便有了农业生产的经验的积累,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丰富。当时已经有日、月、年的概念。把一年分为12个月,以冬至后两个月的孟春之日作为一年的开始。华夏文明就此开启。
汤率领部落民众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灭了夏之后,商朝传了大约十四世,与夏朝存在的时间大体相当,将近600年。
商朝多次迁都,最后于公元前1300年定都于今天河南的安阳(殷)。推行了“行汤之政”,带来了商朝的一段繁荣鼎盛时期。
在1928年左右,考古学家对殷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其中大量的青铜器、甲骨以及宫殿等历史遗迹。商朝不仅统一了华北地区,还吸引了来自南方的许多重要部落,种植水稻、丝织等,其中,青铜器代表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水平,也是古代文明的象征,因此将那个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被发现于夏朝晚期,但是在皇帝时期,已经有铸造铜鼎的传说,因此,青铜具体始于什么年代,并不好说。但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朝,在商朝的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青铜器的铭文,表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统治者对器主的恩赐,它明显扮演政治权力的角色,强化国家政权的机能。
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权力的体现,因而制作讲究,上面有精美的浮雕纹饰。青铜器作为古代人将人类和神灵连接的信物,是用来崇拜和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
另外,在公元前16世纪的甲骨文的出现,也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在商朝后期已经逐渐成熟,而且数以千计,有了文字记载,人类文明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封建”的来源
这一章节,主要讲解了“封建”的来源,我们现在通常将“封建”视为陈旧、古板的贬义词,比如你这个人很“封建”,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实际上,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封建制度始于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标志着周朝建立,但周武王英年早逝,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助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执政。周武王去世后,各地纷纷叛乱,周公为了平息战乱,建立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将自己姓氏的亲信占领各地军事要地,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五十三国是同性的诸侯。这种封邦建国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封建”。
并且建立了严密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塔尖是周天子(周王),第二层是诸侯,第三层是卿,大夫,第四层是士(底层贵族),第五层则是庶民(百姓)。也就是庶民和百姓的渊源。
封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周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儒家思想的渊源
周公除了开屏了“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度以为,还留下了一项重要的政治遗产,那就是“制礼作乐”。
所谓制礼作乐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制礼,一个是作乐。制礼就是制定礼乐制度,构建礼乐文明,其中的“礼”的本质意识是差异,就是制定了社会各等级的身份差异,高低贵贱,长尊幼儒,远近亲疏等各种等级和来往礼节。这种礼,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的关系。在规定社会等级和地位差别的同时,也提出认同,就是“作乐”,乐就是指音乐,只不过这里的音乐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音乐,它的功能和内涵包括: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通过音乐激起民众相同的情绪,将大家统一在一起不分高低贵贱。
周公通过“礼”和“乐”建立的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同时通过音乐这种精神事物,将民众统一在一起。在强调阶级差异的同时,也体现相互认同的理念。其后世的孔子、老子的儒家思想中甚至中华民众的思想文化中,也传承了这种对立统一和相互补充的哲学思想。
可以说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孔子对周公的“制礼作乐”思想也极为推崇。对孔子当时的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极为不满。我们常听到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对这种“礼崩乐坏”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