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元规范”,规范就是做事情的基本原则,如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元规范就是要想达到做事情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即规范中的规范。
永澄老师的文章《个人成长的六个元规范》里讲了六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遵循的六条元规范,分别是:
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和本质导向。
第一条:积极主动
这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一种心态,一种强烈的意愿。对于目标,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我想要的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有了这个意愿,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不退缩,勇往直前,往前冲,因为我的眼中只有目标,目标在哪里,我就奔向哪里。
有人说这是依靠坚强的意志力才能达到的,只有钢铁意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困难在他眼中都不算什么,很多人都有目标,但成功地抵达终点的还是少数,因为他们意志不够坚定,被困难吓跑了,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很多时候事情没有成功并非我们意志不坚定,而是没有资源,不知道事情原来可以这样做,不知道相应奏效的办法,也不知道去向师傅请教,或者向朋友求援,寻求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帮助。为什么这些有效的途径你都不利用呢?因为这个目标对你来说不是那么想要,你不是杀红了眼,拼了命地去得到它,所以你嫌麻烦,懒得向朋友咨询,懒得查找资料,懒得去找师傅,去请师傅吃饭。说到底,你的内部动机不强烈,不是那么强烈,不是为了心中的目标辗转反彻,茶饭不思,朝思暮想。
作为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远大目标,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期待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做事的态度,一个将个人兴趣、追求、梦想和目标结合起来的人,他的视野就会高一点,不是只看到眼前,只盯着眼前的困难唉声叹气,而是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找各种应对措施。能力不够,就学习提升能力或请能人帮忙;没钱就筹钱借钱;没信息就找人要信息出钱买;人手不够,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上发邀请。
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人眼里,他会时刻排除“小我(负面情绪)”的干扰,坚定信念,保持对目标的渴望,强化内心的力量。
我在参加github学习活动时,也是碰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电脑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缺乏,但我并没放弃学习,不懂的向群里的小伙伴咨询,大家都很热心地予以解答,因为我觉得虽然目前我的工作中应用不到github技术,但以后数字化和互联网思维、群体协同运作,这是以后的大趋势,而且它可以用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集体写书、策划活动等,提高了协同工作的效率。
第二条:刻意训练
这一条相当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人的心理普遍求快,快速成功,一夜暴富,30天成为PPT技术大牛,心态上都很急,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机会就因此失去了,快餐文化盛行,大家都比较浮躁,不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细细研究。
而“刻意训练”给我们提了个醒,事情都是一点一滴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位,不能一蹴而就,囫囵吞枣,差不多就行了,省略跳过,一味求快。这就需要对事情和问题进行精细的分解,放慢速度,第一步走稳了,练习到滚瓜烂熟了,100%没问题了,再进行下一步,不能光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锤挖个金娃娃。
例如学习朗读英语单词,就要分解到每一个音素、音标、音节和字母,不断练习,48个音素全部读准确了,再读音节和单词。在练习的过程中心态不急,保持平稳,把第一个音素100%熟练掌握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读对了,再学习下一个。绝对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个还没吃完,扔掉,啃下一个。
在练习过程中,重复训练,不断重复,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听说过1万小时理论,经研究证实,所有的奥运冠军,他们在各自项目上训练时间都超过了1万小时。上个月底听文案高手入江之鲸的分享,大家都佩服她微信号竟然在2个月内新增粉丝15万,而这背后付出的却是每日更新一篇文案的刻意训练。还是上个月听袁春楠老师分享,讲到“积累”,说一个不会演讲的人和一个会演讲的人,他们之间的差距是50次演讲;一个会演讲的人和一个演讲大师之间的差距是5000次演讲。所以我们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重复训练,刻意训练,达到一定的数量,就有可能从小白变成大师!
我从6月24日起,重新设置了晨间日记的模版,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写晨间日记,到目前写了十篇,感觉每天都是崭新的。希望通过写晨间日记,培养自省意识,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在重复训练的同时,老师强调要“强化反馈”。是的,重复训练不能只重视数量,同时还需要在每一次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那么“反馈”就是关键的一环。这里需要一种自我觉察,写下来,写反思,写周回顾、晨间日记、工作日志等,就是一种强化反馈的重要方式,它强迫你慢下来,有意识地回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语是否到位,是否可以有所改进。例如写作和演讲这样双方参与互动的活动,作者和演讲者需要及时听取读者和听众的反馈,及时改进。
和“强化反馈”紧密相连的是“拒绝自动化完成”。说的是我们做什么不能凭感觉,自动地完成了。好像一抬手球就投出去了,一下子整堂课就上完了,至于里面的细节和分解动作,完全想不起来,凭着直觉就一路走下来了。这样的情况并非表示你做某件事已经炉火存青,信手拈来,而是往往蕴含着巨大的问题。在整个任务过程中一定要有思维的参与,要有潜意识提醒你,某个环节应该还可以做点什么改进。最忌讳的一句话就是,当你走下台来,别人问你:“感觉如何?讲的/考得还可以吧?”你却说:我也不知道,稀里糊涂就讲完了/做完了。“
例如我感觉一天时间过得特别快,好像没做什么,时间就过去了。在连续做了7天的时间开销记录后,我大吃一惊,原来我花在看手机上的时间竟然达到30-40%!而看书学习的时间却只有20%多一点。想想平时一休息就拿起手机,看微信看新闻,根本不觉得看了2-3个小时。意识到这点后,我每次休息时拿起手机,都会先看看右上角的时间,记下是几点几分开始看手机的,每过一段,都会再看看时间显示,提醒自己已经用了多少时间在娱乐上了。
第三条:作品声音
现代经济社会,竞争激烈,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商家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式营销活动,广告铺天盖地,各类社群纷纷摇旗呐喊,粉丝经济盛行。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如何产能让你的产品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呢?如何才能让你的产品占领人们的头脑和心智呢?
老师说了最本质一点: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让产品说话,即“作品声音”,广告打得再响,不如让作品自己说话,用户口碑比什么广告都更有穿透力和传播力。
我觉得这一条和“刻意训练”是紧紧绑在一起的,都是告诉读者,一定要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专注于你的核心领域,潜心钻研,打磨你的产品,推出精品,推出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这是最好的营销手段。“内容为王”,写出好文案,生产出好产品,教出好学生,推出精品课程等,没有硬实力,广告打得再多再响,都是笑话,大浪淘沙,谁是珍珠,最后都由用户说了算。
与其到处求人拉票点赞,求关注,不如闭门苦练内功,拿出真功夫来,技惊四座,这时就不是你去求别人,人们会反过来求你加入他们,请你过去给他们指导。
这次参加海比特训练营,我每天都写听课感受,一共写了7篇文章,通过写文章,把心里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我对习惯和习惯养成的理解更深刻了,
在打磨作品的过程中,老师提到了几点注意事项:
-先想后做。
这是说在生产作品之前,要有个清晰的目标,目标想得越清晰越好,越笼统模糊,做起来就越没有效果,因为你不知道要去到具体什么地方,在哪个点,只知道往前走。所以在做产品之前,必须把目标具象化,明晰化和数字化,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具体量化出来。
去年我给一名初中生当家教,她的妈妈说想提高孩子的英语成绩,至于提多少分,多长时间内达到,不清楚,也没具体想过,反正不能往下掉了。
还有一个学生,他的学习目标是: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英语达到初二下学期合格的学生水平。目标也不清晰,初二水平如何衡量?多少分?多少正确率?哪方面?单词听写?写句子?
-成果导向。
要有结果,不能是半拉子工程,半路撂挑子,一定要做完,完成。作业写完,文章写完,打完一个电话,一节课结束,一个5分钟的分享。成果导向的反面就是中途放弃,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只完成了1%-99%。当然,标准不同,成果的颜值也不同,有的成果看着过得去,凑合,有的精美无比。
例如我参加了“向组织揩油”活动,是“重案六组”的组员。每次开小组例会,我参加会议并发言回顾自己前一段的目标执行情况,这算是最基本的“做完”。成果就是我的发言(声音呈现)。
高一级的标准就是不仅发了言,让小组成员听到,而且把发言的文字稿整理出来写在简书上和为知笔记上,附上音频,发到小组微信群,这样就更正式些,传播得更广些。
再高一级:针对整个小组会,写下会后感想,提一些建议(参加小组会的后续文章)
最高标准:针对问题,组织一次小组讨论,书写一个有关的“模型”,如“小组会会议流程模型图”。
我不是每次小组会都按最高标准做的,但11次小组会都做到了第1-2级标准。
第四条: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我很赞同老师文章中的这个观点。
一个人的价值就反映在他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是否能提供别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你能提供给别人什么,你就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回报,这就是价值兑换关系。
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先付出后得到。你付出了,提供了超值的产品和服务,就得到超值的回报(金钱、荣誉、影响力)。我们不能只想得到很多,却提供不了与之相匹配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心态急,付出了想立刻得到回报。我们不能做钟点工,做一个小时的活立刻的工钱,1小时时间一到,立刻拿钱走人。我们要做一个潜心耕耘的人,把收获的时间设置的长点,有企业家的眼光和心态,以5-10年为期,延迟满足,深耕细作,全力打造精品,让用户的产品体验满意度为100%-120%。
还有一种是圣人标准。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是为了行善,完全的利他,为自己积德,为他人奉献全部,不求回报,只求良心上过得去,每天睡觉能睡得安稳。《了凡四训》上讲了了凡先生,准备一个竹片,没做一件善事,就在上面划一道,一共做了三千件善事。
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如何做到利他主义呢?
-照亮盲区。
我的理解是: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做,自己想办法。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开动脑筋,不要什么事都等别人来帮忙,等别人来告诉你答案。这个盲区就是一切手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却不去用,只想等现成的,等别人给你送上门来。这种心态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懒!不想花功夫慢慢找,想别人快点找出来递给你。
像前天答疑遇到的学生,明明通过查字典,看例句就查得到的某个单词用法,却还要来问老师,嫌查字典麻烦,条目太多慢慢找,很多例子看不明白,其实就是一个字-懒!
英文有个单词-considerate, 意思是”替人着想的“。我们要时刻想到他人的感受和方便。尽量有问题自己就解决,不给他人添麻烦,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利用好手边的资源。
-用绝对坐标沟通。
永澄老师的用词太学术化了,我用更通俗的词来解释就是:把你的沟通对象当作对所讲话题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沟通时尽量讲具体、详细,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澄清信息上,提供全面详尽必要的信息,使沟通更高效。不要想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高清你沟通的目的,然后把需要说的事情一五一十讲清楚,也就是永澄老师反复强调的”提高单次话语的沟通价值“。
能一个长句讲清楚的,绝不用两三句只言片语,当然也不能太罗嗦,太多冗余。简而言之,用一句话把事实和观点讲清楚,节约沟通成本,贯彻利他主义,让听者一次就听明白。
-避免甲方思维
”我付了费,所以你就得....."。这种思想要不得。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没有谁一定要为你服务的,大家平等,你付费怎么了,就是大爷?就什么得听你的?你付了费我可以退费啊,不满意可以走人啊。好像给了钱就是大爷,谁也没强迫你掏钱,付费之前都告知了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什么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埋怨不抱怨。做什么事都知道后果并为此承担责任,敢作敢当。出了问题,怪自己没选择好,没考虑清楚,花钱买经验买教训,不迁怒于人。
-认真提问
这既是沟通中要注意的,同时也反映了积极主动认真思考的处事态度。凡是提抽象、概括、笼统问题的,都是提问没经过大脑,没认真思考和实践过,只想找到捷径快速解决问题,希望对方能给你一个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且药到病除,见效快!
经常有学生问:”老师,英语怎么才能学好啊?“ ”如何记单词啊,有什么好方法?“
提这种问题的,肯定学习时都没努力尝试过,单次基本也没认真听,认真读过。没认真思考过:记了忘,忘了记,这不很正常吗?肯定是有些单词是记住了,有些是没记住的,为何有两种不同结果呢?一句话,太懒!思想懒惰,做都没做就来问捷径。
既然想解决问题,就好好提问,让听者能真正帮得上你。
提好问题,提经过思考的问题,做过经历过再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对提问者和回答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双方都获益。
利他主义的关键: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里我还想加两句: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帮助他人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次参加海比特训练营,我提了三个问题,老师都予以了解答。高阶训练营我还想深入学习,在群里呼叫伙伴,做他的推荐人。真心感谢修修写我做他的推荐人。我心里表示感激,同是一块石头落地,总算达到加入高阶营的要求了。那天看到张诗颖热心帮想参加二期训练营的小伙伴牵线组队,还明确说明了推荐人不能只写个名字上去就完事了,还要辅导新人。
我感到惭愧:”咋就只想到自己报上名就可以了呢,人家也可以不写你的。你作为一期老学员还得给新学员介绍经验!“于是我组建了群,辅导两位新入营的新人。
这样做了之后,我感到很欣慰。利他的同时也利己。想不到修修就是老大表扬的了不起的“修哒哒”同学!,初中生就画出了如此出色的魔法手册!
五、同侪力量
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社群经济,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集体可以带动所有成员共同成长进步,环境很重要。我觉得幸福进化俱乐部在永澄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追求进步,发扬正能量,比学赶帮的气氛非常浓。大家讨论非常热烈,一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集体里面有一些优秀成员,像老大经常提到的张诗颖、小生、拾捌姑娘、药山、丰盛姐、严哥等,看了他们的文章和分享,简直太厉害了!太能写了!
我觉得下一步要提高写作能力了,有时候表达不出来,很多东西不知道如何用强有力的语言呈现出来,这个跟思维能力练得少也有关,没什么好写的,不知怎么写。
下一步我打算先增加输入,多看书,多阅读,一个月先看一本书。一边输入一边输出,每天写晨间日记,平时注意收集写作素材。
老师特意提到了“策展能力”。
我理解可能是策划和沟通能力吧。
如何成为大牛?如何吸引粉丝?一个你自己在某一方面要强,水平比80%的人都要高,第二个要会造势,会营销策划,开展活动让大家来玩,活动策划搞得好,大家玩得开心,给你转发点赞,宣传的效果比打硬广告强许多倍。
六、本质导向
-价值导向
这一点太重要,太关键了!
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增加我的价值吗?当然,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对他人提供帮助?如我是老师,我的价值就体现在帮助学生解答英语学习中的问题,用适当的方式呈现英语的相关知识,训练相关技能,帮助他们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和应试能力。
-要事优先
先吃青蛙。先做最难的事,如写文章、参加面试、准备试讲、整理书桌和电脑、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少刷微信,少看新闻。
先不做容易的,先做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最花时间的。
-抓手思维
例如在习惯养成方面,先养成最重要的习惯,再带动其他的习惯。我最近在养成的抓手习惯是“早睡早起”,通过它,可以慢慢形成做事有时间规划,生活有规律,固定时间干固定事情的自律意识。不放任自流,不是想干啥就干啥。早起后,时间充裕了,我不再一起床就拿起手机看,浏览新闻,因为那些跟我关系不大。
现在我早上第一件事是写晨间日记,再用日事清和奇妙清单来规划一天的生活,还爱上了晨跑。
-谨慎抓药
不要随便投放解决方案。问题还没想清楚,就直接给解决方案,这是”病急乱投医“。
我辅导过两个学生,成绩不满意,家长和学生都着急,所以就想请个家教老师给他/她开小灶补习。
结果在补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不在于知识没掌握好,他都懂,但就是不熟,课下就忘。我分析根源在心态上,对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追求目标的欲望不强烈,所以付出的努力也不高,没有全力以赴,100%地投入。单词记记就算了,没有死抠每一个词,没有及时复习,大象跑不起来,跑跑停停,经常歇。
抱着一种”提高了成绩更好,现在这样也凑合“的心态,反正也不至于活不下去,没把”英语学习“当成第一要务去做,想起来就做点,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所以这个学生的解决方案不是请老师补习,而是问下自己到底最想要什么?最想要的目标是什么?清晰地用数字表达出来。
-工具的有效性
找准了工具,用起来有效,还要追问:这个工具为何有效?
海比特训练营提供的话术和图表很有效,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热情,小我动起来了,看到了达成目标后的结果。有这么美好的前景在等着我,我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得到,赶快出发吧!
所以在”道“ 的层面,工具激发了我内心的能量,内心动机是”我想要!“,付出一切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去得到!可以看出,做任何事,心理因素很关键,技术和能力可以慢慢培养或者请牛人帮你,但内心动机不强烈,大象跑不起来,这事往往中途抛锚。
-”不满足于有效性“和”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冲突吗?
不冲突。这是两码事。有效果,说的是做事情方法要灵活,以达到目的为主。于情说得通,人家能接受。有道理,是指这个方法于理于法说得通,但人家感情上不接受,你也没达到做事的目的。所以,方法不同,效果不同,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达到目的了就行,不管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
”不满足于有效性“,说的是但对一件事情不要浮于表面,要深挖原因。这个工具和方法有效,为何有效?表面看到的是”有效果“这个结果,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例如海比特训练营的工具好用,因为它触发了我们的内心动机,原来这就是我最想要的,我一定要得到!有了这个内心力量的推动,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凡是外部动机推动的,做事不容易成功,一旦外部动机失效了,就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