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小沐
昨晚和小徐同学一起修改简历。
顺便聊起我的简历为什么总是石沉大海这个悲伤的话题。
早前我曾问过小徐同学:“为什么我进入面试比较难,但一旦进入了面试,失手就比较少呢?”
起初,我俩都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我表达能力还可以,在面试中可以跟面试官搭建较为轻松自然的谈话环境;后来在无意中得到的结论是,面试过程中,好的面试官会挖掘过往经历中的细节,而对于细节的把握与描述是我比较擅长的。
继续深入思考,发现呈现在简历上的那些事情我都是从头至尾参与其中的,既可以从大局进行考量,又可以对细节牢牢掌控。
从事件的描述中,很容易就考量出面试者的能力、素质与潜力。当然,面试不仅仅只看中这一方面,形象,举止,心态等都是很重要的。
而面试顺畅的前提必须是,简历过关。
随手在网上一搜,关于“你的简历为什么总是石沉大海”、“掌握这4招,提高你的简历通过率”等文章铺天盖地。每篇文章都很认真地在分析,从求职邮件的撰写到简历内容的排版,凡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被提前规划好了应对措施。
但从实际经历来看,我在规避了种种问题后,投出的简历仍然得不到回应,这让我一度非常郁闷,也对自己产生了很多怀疑。
正常情况来讲,简历收不到回复,常常有一些客观的理由,譬如邮件被智能拦截,HR收到的邮件数量足够多;也有一些人为造成的,譬如邮件主题不明确,简历无亮点;甚至还会遇到一些奇葩的HR,有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拒绝你。
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三点情况:
第一,HR压根没收到你的求职邮件;
第二,HR收到但没打开过你的简历;
第三,HR看完简历后将你pass了;
必须承认,大部分人在求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简历被拒绝的情况。不同的是,有些人被拒绝的次数少,有些人总是被拒绝。鉴于前两种情况存在不可控的风险,我和小徐同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三点,即,为什么HR排除一切因素,看完了你的简历,却仍然不给你面试的机会呢?
【一、HR看简历在看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HR在看简历的时候,究竟在看什么。
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从简历上既看不到价值,也看不到潜力。
价值,可以用胜任力,匹配度,资源等具体考察因素来衡量;潜力可以从成长轨迹,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来查看。
第一次找实习通常很困难,因为简历上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但很多人存在的问题是,即使有了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再次投递简历仍然会无人问津。
并非不具备胜任投递岗位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屡战屡败?
除了非重点院校、竞争对手太强大等客观条件,简历不够出彩也是被埋没的重要原因。
网上很多关于简历的文章,仅仅充当了启蒙教育的角色:
坦白讲,这些文章看看就好,重要的是有输出有反馈。实打实地做几份简历,找一些企业认真投递,实战效果是最好的。
从制作第一份简历开始,我就边学习边输出,不过回过头去看之前的文章,也还是太稚嫩了些。
靠着不断摸索,如今我可以较为轻松地制作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简历,只是放到很多朋友面前,都会坦言:“小木,你的简历挺不错,看得出你很踏实可靠,是个能老实做事的人,但,没有亮点。”
一句话将我屡被拒绝的原因阐述明白。
HR会看简历中能否体现出个人价值,如果暂时没有,会考察潜力,是否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可快速上手。
而这两点,又是通过所谓“亮点部分”体现出来的。
优质有亮点的简历,总是更受HR青睐的,他们可以从上面清楚地看到求职者以往的工作成效,而非单纯工作内容的罗列。那,究竟何为亮点?
【二、究竟什么是亮点】
亮点是最能凸显价值和体现差异的地方。
以运营为例,从事内容运营,是否原创过10万+的文章;从事活动运营,规模如何,成效如何;从事用户运营,留存率如何,转换率如何。即在每个岗位所考核的要点上,你曾经的成就如何。
同样都是应聘新媒体运营,有以下两段描述:
两段描述都可以看到以数字为代表的佐证,不同的是,很多人会选择第二个,因为看起来这个人好像更厉害一些,能原创爆款文章,有线上活动运营经验,可以有效提高粉丝数量。
在能力与经历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包装简历或许是一门被忽略了的学问。所包装的部分,就是亮点。
从简历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有低调沉稳的,有张扬外放的。很多人反对夸夸其谈,但不幸的是,一些人简历常常将“低调”二字贯穿到底,以至于明明有实力却看不到闪光点。
并非刻意不提,而是这些人将所谓成绩看做太平常的事情,一句话就带过去了。总觉着做的都是该做的事情,不值得拎出来大惊小怪。
这不算什么毛病,充其量是思考角度的问题。
从求职者角度来说,尽量真实地展现以往的经历及蕴含其中的潜力;从用人者的角度来说,每天毫无新意的简历看太多了,大家水平好像都不咋地,总是找不到一个高出期望值的人来面试。
找工作难,招聘也很难。
说了很多,还是要回归到操作方法。毕竟道理人人都懂,重要的是将理论变成现实。
刚刚提到了几种理论,目前应用最广的就是产品思维。
从做产品的角度打磨简历本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很多人浮于表面,太看重版面设计等讨巧的地方,未曾深入思考,简历这款产品背后的逻辑,更没有学会用扎实的内容来支撑。真正合格的简历,看着既舒服又有料,甚至可以让HR产生一种“就这个了,这就是我要找的人”的感觉。
【三、到底该怎么做】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去年我通过校招进入腾讯做暑期实习生,后因HC未能转正,秋招后开始投递日常实习。
按当时的想法,从腾讯出来的实习生,再找一份类似的工作是不难的,但事实是,我在拉勾上投了三十来份简历,回复的也不过七八家,面试后彼此都感觉没问题的,就更少了。待业一个月以后,才真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后来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平台大,不代表身处其中的人都很厉害。
尤其作为实习生,可能负责的是一些更偏向执行层的工作,而非决策或者项目制。我那时太看重平台的力量,反而没有在简历上细致地填写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只是将日常工作安排填写上去了,尽是些细枝末节的琐碎。
如何将亮眼部分提炼出来,有几个小方法。
第一,细致而完整地回顾。
以时间轴为例,回顾从入职到离职所经手的工作,通常这些工作是可以按逻辑线串起来的;如果这个有难度,就回顾在公司一整天是如何度过的。
这件事不难。我是经常做记录的人,每天进公司第一件事,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一天的工作安排,临下班前再次核对,确认一下完成度。
比如,x月x号,我的笔记本上写着以下工作内容:
1. 与各渠道伙伴对接微博素材并整理发布;
2. 原创一篇娱乐热点文章;
3. 从视频库搜寻热点视频并发布在媒体平台;
4. 寻找可合作的垂直领域APP并初步接洽商务人员;
这些工作可以看做我整个实习期内容的缩影。
第二,摘出不同寻常的部分。
所谓不同寻常的部分,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玩出了哪些新鲜的花样,比如原创娱乐文章,不小心达到了10万+,这些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亮点来详细包装的。
第三,放在显眼的位置刻意强调。
找出了亮点,就要将它们放在醒目的位置,确保HR可以一眼看到。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梳理出工作的逻辑线。
以我刚提的4点工作内容为例,其实是可以分为3个板块来叙述的:原创内容运营;短视频运营;渠道拓展/商务合作。
分出逻辑层以后,再有的放矢,叙述工作亮点和基本职责。
这是实战中得来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我始终认为,掌握事务表层背后的思考逻辑才是能做好事情的基础。
简历也是一样。谁在看简历,他们期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求职者如何去贴近这个评选的标准以争取过线。
不是每个HR都认为你的经历与能力会适合他们正在招聘的岗位,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常常被拒绝,可能就是在提醒你,该更新简历了。
春招在即,无论是17应届生校招还是18实习生招聘,准备好一份精良的简历才能更好地厮杀,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