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吾本想冷静地确认一下是风声、涛声,还是耳鸣,可又觉得怎么会有这些声音呢。然而,他确实听见了山音,恍如魔鬼鸣山而过。
这本川端康成的《山音》原本并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半个月前,和一位朋友换书读,用自己的《枯枝败叶》从有限选择里挑了这本小说。所以这本书刚开始的阅读进度是很缓慢的,我最近主要阅读是西方文学,它的翻译腔和日本作品不是同一种腔调,文化背景也有差异,所以需要更多时间转换思维。
不过适应川端康城的语言后,这本小说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我是头一遭阅读他的作品,之前了解的也偏少,只能根据观感谈谈自己的想法。川端康成的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笔法,他特别擅长赋予文字情绪,进而用这种情绪感染读者。
《山音》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不算复杂,它不是一个用华丽技巧构建起来的故事。而是通过雕琢小细节,把小说写得很细腻,像是一件越看越耐看的艺术品。
小说的故事,围绕三条线索展开。第一条:讲述的是身体日渐衰微的老人信吾,对死亡的恐惧;第二条:是信吾退伍(二战)的儿子的婚外情;第三条,则是女儿房子的不幸婚姻。坦白讲,这三条线索,单独拿出任意一个,都可以写一部出色的小说。而川端康城则选择把它们交织在一起,从家庭和婚姻的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社会的侧影。
我们中国人面对那段侵略史,难免会带有愤慨情绪。这是历史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我们理应铭记,永远缅怀。但在解读一本日本战后文学作品时,我觉得还是应该带入日本国民的视角来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一部文学作品,并给予客观评价。近些年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国民能放下偏见,做一个世界主义者。毕竟,文学、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作为一个读书人,更要有包容态度。
川端康城的《山音》集中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民,信仰的崩塌。大国霸权的美梦破灭了,战败的士兵带着应得的耻辱回归故土,美军占领国土撕毁了传统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日本社会都等待着一次重建。回顾往日的历史,我们知道日本一度成功了,拥有过繁荣的70年代。而川端康城这部小说描绘的,正是那个残损日本社会的样貌,是那个“重建”开始前的日本。
信吾长子修一的出轨对象,是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妇。这一点,读起来颇有趣味。似乎在那个特殊年代,只有军人的遗孀,才能真正抚慰士兵的心灵。战争对人是有创伤的,天生喜欢杀人的怪胎毕竟少见,作战归来的士兵,大多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信吾的儿子修一,显然被这种问题折磨。
因为见识过生死的残酷,他对生活中的事物不再珍视,甚至开始无视传统道德。这样的心境,其实可以理解。我想也许只有在其他军人的遗孀那里,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抚慰(反之亦然)。这便是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吧。
而信吾女儿房子的不幸婚姻,则是婚姻关系在动荡社会中瓦解的表现。她的丈夫最终和一个艺妓双双殉情。我们当然提倡人们忠实于婚姻,承担家庭的责任。但是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也许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真的会变质,转变成另一种样貌。川端康城在这部小说中闭口不谈战争,文字却处处与战争有关。我们不能说作者“匠心独具”,只能说战争给日本打上的烙印实在太深,已经在当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然,作为侵略国,它也理应承担这些。
小说主角信吾对死亡的恐惧,反倒是故事比较独立的部分。因为死亡是人类本源性的问题。虽然谈这种问题开玩笑不合适,但我们每个人确实都有机会尝试一下。我想看着自己的面容一点点衰老,身边的旧友相继去世,周遭的社会又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肯定是会有恐惧的。人是社会性动物,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本来就在不断萎缩,而死亡无疑加速了这个过程。
读这本小说时,我以为小说会以信吾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但没想到川端康成的想法比我更黑暗,他选择用一顿晚餐让这个充满问题的家庭,继续运转下去。真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