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余文森教授的《论“读思达”教学法 》

                时间:2021-04-13

              “读思达”教学法的意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我也敢于应许一种教学法: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它的名字叫“读思达”(“阅读、思考、表达”的简称)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教学乃有教之学,教学过程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则主要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所以这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的、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读思达”教学法是面向所有学科、所有学段的一般教学法、基本教学法,即通法。用个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比如,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阅读、思考、表达有其学科特性和学生发展阶段特性。

(一)读思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本体性活动

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体和核心。教学活动当然需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放PPT学生看,需要教师的讲解、辅导、释疑、订正,需要学生的模仿、练习、记忆、背诵,但这些活动都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本体和实质,它们是从属于、服务于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更具体而言,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本体性、目的性活动,其他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辅助性、手段性、条件性活动。也可以说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其主体和核心就是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分析、推导、传递。“现在很多语文课堂不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的,而是内容的堆积、问题的罗列、形式的呈现、概念的演绎和结论的传递,甚至就是由一个个题目和一个个答案组成的一堂课。而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

(二)读思达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又是教学目的本身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工具,也是归宿(产品)。“读思达”教学法不仅要致力于把所学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手段,这是实质性、内容性的目标),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三种能力本身(从这个角度说它是目的,这是形式性、方法性的目标),所有能力只有在需要该能力的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只有在阅读、思考、表达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就像我们饮食活动,不仅要把食物转化、内化为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还要锻炼我们人体自身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肖恩曾说:“在我的课堂上,我不教英语,我教学生。努力使学生成为批判性的阅读者、熟练的写作者和明智的思想者。”当然,最理想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实质性目标和形式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既用学科知识内容来训练学生的读思达三种能力,又用读思达来处理和加工学科知识内容,从而使两者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实质与形式、手段与目的、内容与方法的统一。“读思达”教学法改革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读思达三种活动与三种能力是对应和一体的。活动需要能力的参与,而能力也只有在需要该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读思达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大公约数

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学习能力。基础意味着其他各种学习能力都是建立在其上面的,这三种能力是地基,具有时间和顺序的天然的优先性,没有这三种能力,其他各种能力就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生长意味着这三种能力能够演绎出其他各种高级的能力出来,它们就像生命的基因一样,是人的能力的源头,也可以说它们是树根,其他各种能力是树干、树枝、树叶。从能力的结构角度说,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一般性、通识性的能力,其他能力则是特殊性、情境性的能力。两者的关系类似赞科夫所说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一般发展指的是这样一些个性属性的形成和质变,这些个性属性是学生顺利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的基础,而在从学校毕业以后,又是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种领域里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即某门学科或某组学科上的发展,如数学才能、语言学才能的发展,音乐领域里的音乐听觉、音调感的发展等),二者间的关系应当是:“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牢固基础并在特殊发展中表现出来,而特殊发展又在促进一般发展。”这就好比体育运动,虽然每项运动各自所需的技能和技巧不同,但都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性体力(身体素质),没有基础性体力,不管是篮球、足球还是游泳、田径,最终都很难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有基础性体力强,各项体育运动才能取得佳绩。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学科学习能力的最大公约数,是各学科特殊能力的基础,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共同基础和工具。

(四)读思达是决定学业成绩的本源性力量

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三种能力犹如人体的自愈能力,是身体健康的本源性力量。教学中有一种急功近利和短平快的做法,就是所谓的“堂堂清”,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常识告诉我们不是什么病都需要吃药的,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使身体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读思达就是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是学生学习的自愈能力。具备读思达三种能力就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拥有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性力量,也可以说,学业成绩只是读思达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已。换句话说,要想提高学业成绩,根本的路径就是提高读思达三种能力,这是“内功”,成绩只是“招式”。反过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靠读思达取得的,而是靠死记硬背和练习刷题以及解题技巧获得的,这样的成绩就不可持续,具有“欺骗性”,不少学生成绩不断跌落就是这个原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师生要分数也要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从终身教育和发展的角度说,读思达是学生可以一生受用的读书法、学习法,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这种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衔接问题。因为所有学习、研究、工作的核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这三件事:一是“把事情看清楚”,二是“把问题想透彻”,三是“把道理讲明白”。这三件事显然就是读思达,读思达能力是实现学业与事业、学校学习与职场工作无缝对接的根本武器,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

“读思达”教学法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教学法的提出和产生都是有时代背景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改革主题和发展走向,只有契合时代精神并能够解决时代问题的教学法才具有生命力。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有两大主题或者说呈现两大发展走向。

其一,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对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它是所有教学法都无法回避的必须或明或暗给出答案和选项的问题。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虽然关于教与学的关系还有多种的解读、定位,但是从实践层面和改革方向角度来说,确立以学生学习为本位、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已经是毋庸置疑的选项。田慧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客观地说,新课改以来,教学改革一直在朝着学的方向推进,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基层的实践中甚至也提出和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本”“少教多学”的教学观念和做法,使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以学为主”的特征。但是就全国而言,这种现象还不普遍不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及其课堂教学在深层次上仍固守原有的态势,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总之,就整体而言课堂教学尚未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是教育内在的重要的转型,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内涵。以学为主的实质和核心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进而把学生的个性、潜能、才智真正地释放出来,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地焕发出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有了一种内在的永恒的动力,并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从学理上讲,学是本源性和目的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和辅助性的存在,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的论著《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总之,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共同走向。佐藤学也强调指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从具体实施角度说,以学为主,即以学为主线、为中心、为主体重建教学关系、教学体系、教学范式、教学模式、教学形态,从而使教学的组织围绕学生从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从浅到深、从不能到能、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路线展开,使教学的时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动互动的学习,即所谓的独学、互学和群学,这样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增权赋能的过程,是“师让生、教让学”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走向幕后、学生不断走向中心的过程,“读思达”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佳载体。实际上,“读思达”教学法就是我们多年来在推进以学为主的改革实践中逐步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其二,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知识与素养(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两极,我们究竟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从教学目标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向,核心素养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从知识转向素养是教育对人的不断回归,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不断实现,是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最重要的升级。传统教学一向以知识为本位,我国教学又特别具有“双基”情结,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当成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教学与人渐行渐远,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善良、更有道义、更有气质、更有才华、更有智慧,也即“人”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表层的教育,没有增值性的教育,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从知识走向素养,就是要把这种“为了知识的教育”变为“通过知识进行教育”。知识是教学的媒介,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根本点就在于,它是借助知识特别是各学科系统的知识来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知识,但也绝不能离开知识。教学是通过知识、基于知识但不止于知识,而是指向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实现人的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素养。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知识内涵素养的成分和因素。知识包含丰富的德性、思维、智慧等素养的成分和因素,就像食物内含人的各种营养素一样,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知识向素养的转化过程,没有完成转化,就没有体现教学的本质、实现教学的目标。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呢?我们的答案就是“读思达”,只有经过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这样完整而有深度的加工,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这就是教学法的根本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加工,如果书本知识进入教学过程之后,留在学生头脑的依旧是知识本身,那么这种教学法就好比复印机,实际上没有起到任何的加工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实现任何的增值和升值。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的三道核心程序和内在机制。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是实现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转型和从以知识为本位走向以素养为本位的教学升级的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法。

“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特性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直接来自认知加工理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根据认知加工理论的观点,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与此相对应,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从认知输入的角度讲,阅读不仅包括读书,还包括读图、读物、读人,进一步说也包括倾听、观察、实验、操作等所有形式的信息输入(也就是说阅读的对象是一切可视、可观、可感、可知的信息代码、客观物体和社会人文现象),所谓读中学、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等等,当然这其中读是主干,所以我们才用阅读来概括。从认知加工的角度讲,思考不仅包括思维,还包括想象、记忆、提取、体验、感悟、反思等所有人的心智活动和信息加工的形式,其中思维是主体,这是一种主观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从认知输出的角度讲,表达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还包括因为阅读和思考而产生的一切的变化和表现,实际上输出包括了所有的教学效果,即显性的、隐性的,内在的、外在的,一时的、长远的。其中学生把通过阅读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作品)进行表述或呈现是表达的基本点,而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用于新的情境(迁移)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运用)则是表达的根本点。

当然,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意的过程。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对应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另一条是暗线即情意过程,这个过程对应于学生的学习动力(非智力因素)。这是完整学习的两种构成要素,对应地,完整的学习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这两条主线相互对应,其中,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分别对应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现欲望,前者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显性要素,后者是其隐性要素。学生要是没有要读的欲望,阅读就成了呆读(死读);要是没有要想的欲望,思考就成了瞎想(空想);要是没有要说(写)的欲望,表达就成了胡说(乱写)。所有方法的背后都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否则方法就会成为行尸走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现欲望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它们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读思达”教学法的精神元素。不仅如此,读、想、说即阅读、思考、表达也是学生的学习权,学生的阅读权利、思考权利、表达权利是最内在的最根本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剥夺、不可侵犯。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尊重、发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唤醒、激发、培育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过程。“读思达”教学法与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内在学习动力是互为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如陶行知所言:“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事的法子也就是求知(认知)的法子,就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这个法子也是教与学的法子。

“读思达”教学法是对我国儒家传统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教学的精髓是“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读)和思是学习过程的两翼,这两者保持平衡,学习过程才能“展翅飞翔”。实际上,这两者也是交叉融合的关系,只学(读)不思,看似学了很多记了不少,但很快就会陷入迷茫,实际上不知所云;只思不学(读),看似了解和掌握的透彻,明白了道理,但那只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实际上很快就停滞不前了。一旦割裂了学(读)与思,学习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实际上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了。儒家重知更重行,孔子早就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行是教学的落脚点,培养知行统一的君子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目标。在儒家看来,知而不行、说而不做是伪君子。知与行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知是学习的起点,行是学习的终点,然后在行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知,如此形成一个循环推进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起点的知和终点的行,还包括中间环节的问、思、辨,它们是连接知和行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所以儒家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环节,朱熹将其视作为学之序。其中博学即广泛地阅读,审问即详尽地提问,慎思即谨慎地思考,明辨即充分地分析、判断与辨别,笃行即坚持不懈地将知识付诸行动。从读思达的角度讲,阅读对应于博学,思考对应于审问、慎思,表达对应于明辨、笃行。可以说,读思达是对“学问思辨行”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

“读思达”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上也受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启发。“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教材)对话,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文本的过程。重建意味着,作为读者的学生要“读进去”,读出意义来,读出趣味来,不能总是被关在文本的大门外,不能总是隔岸观火一样看着作者在文本中述说的那一切。佐藤学将这种对话视为认知性、文化性的实践,其目的是“构筑世界”。思考是学生与自我对话,它强调自我的参与,把自己也作为认识的对象。学生不仅要以读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还要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个过程也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佐藤学将这种对话视为伦理性、存在性的实践,即以自身为对象的特殊实践,它是一种人性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构筑自身”。表达是学生与他人(同伴、教师)对话,表达就意味着倾听,没有同伴的倾听,表达就成了“自说自话”。表达意味着分享,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同伴们分享彼此的认识、经验和见解、智慧,纠正、更正或补充、丰富彼此的理解和看法。“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佐藤学将这种对话视为交往性、社会性的实践,其目的是“构筑伙伴”。

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法立论的直接依据。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知识学习而展开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有怎样的结构和特性,知识又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类别)?不同结构和类别的知识其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是不同的。现代知识论告诉我们:“知识具有这三层结构,即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知识中层的思维方法、知识核心层的价值意义。”对应于这三层知识结构的学习方式分别是阅读、思考、表达,阅读以获得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由外在到内在);思考以获得知识中层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消化)(由客观到主观);表达以获得知识核心层的价值意义,从而实现知识的外化(由主观到客观)。只有通过表达这个环节,知识才能抵达学生的内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从知识的类别来说,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吸收,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思维间接吸收,策略性知识必须通过表达(运用)才能真正吸收。所有知识必须经过阅读而获得,关键的知识(难点、疑点、重点)必须经过思考而消化,要用的知识(能力、态度)必须经过表达(运用)而掌握。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特性

一是科学性。读思达教学法是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核心观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法,这是其科学性的根基。实际上,历史上教学方法的突破往往是从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始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即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统一的完整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心理学依据。“读思达”教学法据此强调教学过程中明线和暗线的有机结合。

二是继承性。任何新的方法都是在继承、改造和更新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读思达”教学法吸收了已有相关方法的精华和特质,这些方法除了儒家传统的“学问思辨行”,还包括现代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先学后教、当堂反馈”和“自学辅导”等教学法。笔者在福建倡导“读思达”教学法,许多一线教师都说跟我们20年前推行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似曾相识。所有这些方法的共性都是强调和张扬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即“让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

三是系统性。读思达是学习和教学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读思达三环节或三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们既发挥着各自的独特的职能,彼此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的质量取决于三者的有机整合,这也是读思达教学法成功的内在机制。建立基于读思达的系统的教学法,不仅会让教学效率和质量大增,也会让教学易于操作并充满乐趣。

四是实践性。实践性包括操作性和实效性,即“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既容易操作又有实效性的方法。我们多年实践证明,“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发挥、展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法,因而是最能有效激励、刺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法。就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的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于学生学习能力(潜力)的水平和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不是很好地促进而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并因此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法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判断一种教学法的优异程度就是看它多大程度上利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学有一句名言,最好的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对应地,“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我们相信,只要认真严谨地按照读思达的路径和程序进行持续不断的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不仅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基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是一种旨在解决中国教学问题的具有中国本土气息的教学法。

“读思达”三者的关系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阅读是基础和前提,思考是关键和核心,表达是归宿和提升。读思达构成一种完整的学习、深度的学习,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阅读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读,所有的思都是胡思乱想,所有的达都是胡言乱语。人类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前行的,没有对已有文化成果的阅读(吸收),个人的思考、表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可想象的。阅读是思考的基础。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阅读就是了解别人的想法,书籍就是别人想法的结晶,自己的想法都是建立在别人(前人)想法的基础上的。阅读对表达(含口头和书面)的促进作用更是直接的,怎么说话、怎么写作都是从阅读中学来的,不会说话和写作往往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就像哑巴往往就是耳聋的结果。

思考是关键和核心。没有思,所有的读都是一掠而过、走马观花(走过场),所有的达都是死记硬背、照抄照搬(有口无心)。思是读的灵魂,无思无想的读是肤浅轻浮的读;思是达的深度(内涵),没有思想,所有的表达都是空口说白话。没有思考,大脑就变成了一部复印机,阅读是印入,表达就是印出,其过程都变成机械的和形式的,其结果都变成没有意义的和单调的。信息化的当今时代,唯一不缺的就是信息,对信息的辨别、判断、组合、利用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表达是归宿和提升。没有达,所有的读就会因为缺乏方向而变得漂浮不定,所有的思就会因为缺少归宿而变成昙花一现。达是读与思的方向和归宿,没有表达的阅读往往流于空疏,没有表达的思想往往稍纵即逝。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思维、思想是在表达和写作的过程中变得清晰和富有逻辑的;而阅读的动力和深度也常常取决于表达和写作的需要与推进。没有表达,就像没有输出,那么输入和加工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总之,读思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彼此互为目的、互为手段。从互为手段的角度讲,促进阅读最有效的策略是问题思考和写作表达,促进思考最有效的手段是阅读和写作,促进表达最有效的办法是阅读与思考。从互为目的的角度讲,为了思考和表达的阅读,阅读要着眼于和着力于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阅读是为了更广度的思考和更丰富的表达);为了阅读和表达的思考,思考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思考是为了更有效的阅读吸收和更具个性化的表达);为了阅读和思考的表达,表达要反过来促进阅读和思考(表达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更有深度的思考)。读思达三者各自是其他二者最好的推进策略和目的归宿。

其二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彼此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阅读之中有“思考”“表达”,思考之中有“阅读”“表达”,表达之中有“阅读”“思考”。这种关系非常切合中国传统“和”的理念和现代全息理论。“全息现象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体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体系统全部信息的现象。”阅读、思考、表达三者具有全息性。

其三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彼此不可取代又相互制约,读思达三者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学习,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其他方,在教学实践中,三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内在的平衡,不可偏颇。从消极的角度来说,所谓相互制约指的是削弱任何一方,最终也会损害其他两方的发展;而过分地强化一方弱化其他两方,这一方的发展最终也会受阻。如过分强调表达,弱化思考和阅读,表达最终也会走向形式和虚无。

    读思达是学生学习的王道、大道和正道,是学习规律和本质的体现,倡导和践行“读思达”教学法实际上是对教学改革的正本清源和返璞归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05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40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791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76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1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5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78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7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8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2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18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47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