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年 》
文|秋阳
每逢过年,总回忆起儿时故乡的年,想想那才叫真正的过年。
因为那时候 ,平日里,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穿的,只有过年了,才能吃上大鱼大肉,水果,糖块,干果等,但有些东西也不是让你吃个够。
过年了,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一双新鞋,新袜子,还能收几毛压岁钱。所以,儿时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
01 一进腊月就有年味。
爷爷离世早,进了腊月,奶奶就让家人们给爷爷送纸钱,我们闻到了烧纸味,就感觉年要来了。
紧接着是腊八。
腊八那天,我总是在闻着腊八粥的香味中醒来,有句俗语: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
言外之意就是,谁家起得最早,谁家来年的收成就最好。所以腊八那天,人们都比赛抢先生火做饭,求来年五谷丰登。
有时外面的腊八粥味不一样,是某人家的粥糊锅底了,传来一股粥烟子味。
喝上一顿腊八粥,就感觉年又近了一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二十三早晨吃顿饺子,傍晚外面不时传来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心里开始慌慌了,那一刻人们进入了过年的节奏,感觉年离我们更近了。
腊月二十三晚上,有辞灶仪式:奶奶在她供奉的灶王下上香,跪在灶台旁边,口里念叨着:“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次上天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来多带细米,少带粗粮。”
奶奶反复说三遍后,爸爸拿起准备好的香和三张烧纸,嘴里说:“灶王,跟我走,收钱做盘缠,然后回天堂。”到了十字路口,爸爸把纸点着烧了,然后立即回来,每次我悄悄地跟在他后面,低头看路不敢往四处看。
接下来要蒸黏豆包,有大黄米面的,有小黄米面的,如果是石碾子压出来的面,做成的豆包特别好吃。发面盆放在炕上,发好的面,有股酸甜的味道。爸爸和面,妈妈做豆包。
还得蒸年糕,是寓意“年年高”;除夕前夜蒸“发面”,类似现在的发糕,但是味道不同,寓意你懂得。
用石磨磨豆腐,那种豆腐的味道,比机器制作的豆腐有味道。磨好的生豆,要放在大锅里熬,期间先传出来是豆浆的味道,有股生豆子的豆萁味。
浆子锅底有层锅巴,它的味道与浆子味道不同,倘若是锅底部的嘎嘎,就是黑糊糊的颜色,不好吃,最好吃的是锅中间那部分的,淡黄色的,带一点浆子,放在嘴里,需多咀嚼一会,既有豆腐的味道,又有锅巴的味道,馋了!
刚刚压出来大豆腐颤巍巍的,特别好吃,我能吃一大块,现在也馋它了。
小年后杀猪宰羊不是每家都有的事,但是家家都杀只公鸡,还有时能到山上抓到野鸡,把野鸡肉剁得碎碎的和咸菜一块顿,放点山蘑菇,现在想想那味道也是醉了,相信很多人没吃过。
“腊月23是小年,24扫房子,25拉豆腐,26蒸豆包,27杀鸡,28贴窗花,29贴春联,腊月30,绕着村子走一圈。” 孩子们无忧无虑地把这童谣一直唱到年三十。
年终于到了!
02 年夜饭的味道
腊月三十那天人们都起得早,爸爸在外面扫院子,准备贴春联,贴窗花。奶奶在一个大锅里面煮肉,妈妈在另一个大锅里面蒸馒头,肉煮熟之后妈妈开始炖菜,炒菜,准备团圆饭,这顿饭通常两三点吃,但是却叫年夜饭。
等了一年的肉味儿,馒头味,炒菜的香味,只有在这一天可以闻个够,甚至有醉在香气里的感觉。
饭做好了,开始摆盘子。家乡的年夜饭,一般用六个盘子和六个碗来盛,人们称这种席为“六顶六”,有六六大顺的意思,还有八顶八,意味着发发发。
年夜饭桌上必有的是:鱼,肉,鸡,蘑菇,粉条,醋闷的白菜,酸菜等。现在看看没有什么好的,那时候我就把它们视为御宴了。
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吃饭,成年男主们都要喝酒,女主们有时也会喝点,通常这顿饭都吃很长时间。
席间长辈会和孩子们做一些新年计划。
记得有一年 我在姥姥家过年,姥爷姥姥就对两个舅舅这样说:
“老大,今年你们俩再生个孩子,去佛爷洞上个香,要个男孩儿。”
“好好!过完年,我就去烧香。”大舅立即答应姥姥。
“老二,你今年看看再升一级,副科长当好几年了,好好干,让领导满意就提拔你了。” 姥爷对二舅这样下令。
“听您的,爹!我一直在努力着那,哪里敢松懈呀。”二舅高兴地回了老爷的话。
“姥爷,那我今年是什么打算啊?” 我看大家都有计划了,也着急问问姥爷。
“你今年得把黑牙砟子,换成小白牙。”
“哈哈哈哈哈……”大家都笑起来。
03 包饺子
饺子是过年这天,中国人家家必吃的主食,它是中国年的象征。吃完了团圆饭,奶奶和妈妈就赶紧剁饺子馅儿,准备包饺子了。
包饺子的时候,还要往饺子馅里面放几个硬币,都说,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走好运。
奶奶通常是偷偷地,把有硬币的饺子单独煮了,然后分别放进每人碗里,让孩子们都有幸福感。
(我再补充一下饺子的寓意,它的形状有点像战争时代的号角,传说古人打了胜仗有吃饺子的习惯,所以今天我们吃饺子有“吹响号角”的意思;还有人说,饺子像元宝,寓意财富,两个寓意都挺好。)
04 除夕夜“发纸”过年
除夕夜的九点多钟,爸爸就拿一些准备好的干柴,开始生火。这干柴里一定得有崖柏,一是崖柏的味道好,另一个寓意是,百才(柏柴)。
这一夜,村里每家必须生一盆火,因为传说,“年”这个凶猛的动物最怕火,所以老家里一直有“生火过年关”的风俗。
十点多钟,当火盆里的火着到最旺的时候,爸爸和叔叔们开始点燃鞭炮。
妈妈把平时在炕上吃饭用的八仙桌拿到外面,放在火盆旁边,放好供品。然后上香烧纸,朝拜四方,求各路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通常,村子里如果有一家鞭炮响起,随即其他人家的鞭炮声也跟着响起,震耳欲聋的二踢脚声,1000响,2000响,3000,10000响的鞭炮声不断地响着,在山谷中回荡着,随即隐约中还能听见,几公里以外邻村的鞭炮声。
放过鞭炮,能看到邻居火盆里的火发出的夜光,高处的火焰还不时有火星噼啪作响,空中弥漫着崖柏味,鞭炮味,烧纸味,门缝里钻出一股股饺子味。
村子里的人们,把这个仪式叫做“发纸”过年。
05 拜年
放完鞭炮,就开始拜年,爸爸和叔叔们都要给奶奶磕头拜年。
年三十这一天,妈妈都叮嘱我们,不得往地上泼水,保持干净,磕头的时候才不至于把人家衣服弄脏
大姑要给奶奶问好,我要给所有比我大的亲人问好。长辈们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一般是五分,一角或两角。
拜年结束后开始吃长岁饺子,奶奶已经把饺子盛好了,这饺子每人至少吃一个。
“咯嘣”一声:“啊,我吃到硬币了,我是有福的人,耶!。”
……
吃完以后,年轻男士和男孩子们去给家族的“近枝儿”----一个爷爷的子孙们去拜年。小孩子们睡觉了,大人们要守岁,他们通常用打扑克,顶牛子,看纸牌等活动来打发时间。
06 正月初一拜大年
初一的早晨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新鞋,早晨这顿饭仍然吃饺子。
早晨这顿饭要早一点吃,因为有人要来拜年。
如果是这一年里新结婚的媳妇来拜年,老人们还要给她压岁钱,也是不多,一角,两角,五角的。
村子里的人是同族而居。来拜年的人,男士和媳妇们一定要磕头,女孩们问好即可,拜年是落门不落人,所有人都互相拜年问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人们见面就拜年,这一天都是小的先张嘴给年长的拜年。
爸爸告诉我:“拜年磕一个头,拱手问声好,既是传统礼节,又是修复关系的最好方式。
如果两个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当中,没有什么矛盾,磕一个头,问一声好,他们的关系会加深,如果他们之前有过矛盾,磕一个头,问声好,矛盾就化解了。”
在农村年是时间的结点,也是矛盾关系的结点。
女孩在家族人面前,永远不用磕头,但一定要问好。媳妇们,在婆婆家,要给所有的长辈们磕头。”
“快准备好,有人来磕头了!”叔叔在外面喊道。
“好大哥!好大嫂!我给你们磕头了。” 前院的大叔,来拜年了。
在我的家乡,人们只需在称呼前加上一个好字,就是拜年话。
“都好!都好!不用磕了啦!快起来,地上有土。坐下喝点茶,吃水果,嗑瓜子。” 爸爸急忙出来迎接回礼,说着族人们的客套话。
拜年不分年龄,说是按辈分,只要你的辈分大,不管多大都能“接头”,我有一个发小,和我同岁,但是,他们在我们家族里是末枝,而我的太爷爷是长枝,虽然同岁,却差上一个辈分,我叫她姑奶奶。有一次她给我讲小时候拜年的经历:
“晚辈拜年的时候,是落门不落人。那时候我年龄小而在村里辈分却高,每到过年正月初一,成群结队的小辈都到家里来拜年磕头,我们姐四个,人家就喊大姑,二姑,三姑,老姑……匍匐在地上一个接一个的磕头,很是过意不去。所以我和姐姐常常跑到房顶上去看,一群穿着花红柳绿的侄媳妇们来磕头,我们就藏起来,等到在我家给父母磕头的人都出去了,我们再悄悄潜回家中。”
我家是东北的,过年的时候,气温很低,想想这风俗对她们还挺折磨。
拜年的男男女女,哩哩啦啦地要持续一个上午。有结伴而行的,有两口一起来的,还有单独来的。
奶奶留在家里,等别人来拜年,其他人出去拜年了,这叫在家“接头” 这里接头不是对暗号啊,哈哈,就是在家等别人来磕头拜年。
初二那天奶奶再出去磕几个头,因为家族里有几位比她年长的老人。
出门去拜年的人,首先去拜家堂,有点地方叫祠堂,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
07 请年
在我家乡,至今沿袭着,过年时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风俗,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
年三十下午,天黑之前,家族里的几个男生要到祖坟地里,烧上香和纸,然后下跪磕头,大声说:“列祖列宗们,我们一起来请你们回家过年!跟我们一起走吧,过年了,回家吧!”说完这几个人不许回头,一路往回走,一直到供奉祭灵的地方,然后在家堂前磕个头,才能随便行动。
这个过程叫“请年”。
请年的回来,把祖宗们请到家族最长辈,又最年长的那位族人家里,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位最年长的人除了祭拜祖先之外,不用再出去磕头了。
在请年的时候,家里的人们必须把家谱供起来。
家谱要挂在墙上,下面放一个长长的香案,案子中间一定对准墙上的家谱,香案上要放供品。中间放两个香炉碗,在香炉碗旁边,是几把香,香炉碗前面放三个酒盅,酒盅里斟满酒,从请年的回来起,香火不许断,一直烧到正月初三送年。
香炉碗的左右面各放五大碗供饭,供饭的左右两面,各有三盘馒头,每个盘子里只放五个馒头,每个馒头正上方都点着十个点,那十个点构成十字状,横看是十个点,竖看也是十个点,点和点之间是等距的,还有苹果,点心等供品。
这时候祖宗的灵魂就和我们阳间的人,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了。所以,妈妈告诉我们,不得乱说话,不得用刀,剪子等锐器,不得洗衣服,对祖宗要毕恭毕敬,要有敬畏之心。祖宗在家过年这几天,我们都是谨言慎行、谨小慎微的。
期间每家都要给家堂送供饭,送香,送纸。人们吃什么,就给祖先祭奠什么,爷爷喜欢吃豆腐馅饺子,每年奶奶都让妈妈包几个,给爷爷送去。
在这几天里,人们和祖宗进行了一次沟通。虽然看到的只是手写的名字,但是感觉和祖宗是那么亲近 。
08 送年
初二晚上,或者是初三早晨,本族人们来到家堂前扣头,按长辈们排在前,小辈们排在后的顺序跪着。
那位最年长的族人说:
“各位列祖列宗,年过完了,你们该回去过日子了,这几天有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原谅! 希望各位列祖列宗,在阴间保佑我们阳间的子孙们,平安健康发财!”
然后由几个本族壮汉,手里拿着一把香,香火烧得正旺,他们嘴里喊着,“列祖列宗们,年过完了!我们送你们上路,跟我们走,回去过日子去吧!”一直送到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其他人一直叩首恭送列祖列宗。
这个仪式叫 “送年。”
送走了列祖列宗,那一刻感觉
大年过完了!松口气,因为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做事了。
而今,生活在外的我,仍常常回忆儿时的年,因为那样过年才有仪式感,有节日感,有敬畏感,有幸福感。
期待回老家过个年。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