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提议读这本书的时候是10月中旬,刚好Kindle里面有它,于是当天晚上就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第一次拜读石黑一雄的著作,对其人其书都不了解。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读这种类型的书,读它有点像读《玻璃珠游戏》(没读完),读了百分之二十多,还没搞明白书中的大概脉络,不知道它要讲什么。好在是组队共读,必须在小组里进行分享,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读
1. 诡异的伊甸园
海尔森表面上看来是一所迷人的英国寄宿学校,遗世而独立。学生在里面能受到良好的照护与协助。但是,奇怪的是,他们从未学习任何有关外面世界的事物,对于外界也少有接触。我觉得海尔森就像是一座伊甸园,但处处透露着诡异:
诡异1:他们是谁?为何在这里?
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就像汤米跟卡西一样,我也想知道他们是“什么”?原始本体是谁?在海尔森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复制人,是某个人物寄养在这里的“活体器官仓库”。考虑到各种匹配的因素,他们只能为本体自已服务。 那么,他们的主体应该是自然社会中有权有钱且聪明绝顶的人物,而他们的生活在这里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在这些人的生命因某个器官的衰竭而且受到威胁时,用他们的器官来更换。然而,事情好像又不止这么简单。
诡异2:“夫人”为何要收集他们的作品并存放在“艺廊”?
绝大部分的人认为收集作品到艺廊,是给外部世界的人用来拍买的,但是这些儿童或者少年们的作品,真实的水平真的到了收藏级别吗?真相也许并非如此!
在海尔森时期,他们作品只是用来获得“代币”的,代币等同于现钞,在海尔内部流通。实际上,这可以看作是封闭机构的一种内部管理手段,作品也好,代币也好,都只是仪式中需要的一个工具而已,并没有价值。
既然如此,收集这些作品,真的是汤米与卡西所认为的那样是想通过作品来看透他们的思想吗?即便这样,看透他们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器官储存器”而已。
2. 过程与结果,哪个创造的快乐更多?
在管理中,我们一直强调结果导向,认为结果是1过程是0,只有对结果满意时过程才是有价值的。那么,自然生活中是否也一样呢?
还是在海尔森的时期,卡西丢失了一卷录音带,一卷小小的录音带,作者为何要花重笔墨去描写呢?我认为这里面埋下了很多的伏笔,这卷录音带贯穿了整部小说的情感路线。
卡西与鲁思发生不快,虽然双方都有意修补,但一直没有好的机会,正是录音带的丢失为他们创造了机会。当鲁思将卡西约出去,给她一卷录音带时,他们的感情缺口瞬间就被修复了。虽然这个录音带并不是卡西丢失的那卷,但从情感上来讲,过程更让人慰籍。
而在“英国失落角”也有一个强烈的对比,寻找鲁思本体失败后与克莉丝和罗德尼去看朋友,汤米说想送一件礼物给卡西,但需要卡西跟他一起去找。时隔多年后,当初的那卷录音带,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寻找后,卡西在一家二手店最里面的货架上找到了这卷录音带:
“ 一瞬间, 甚至觉得这是一个错误。寻找这卷录音带是一切乐趣的最大来源,如今找到了,我们就得停止搜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起先我出乎意料地保持沉默,甚至想过假装没有看到录音带。”
从卡西的反应来看,她宁愿没找到或者至少没那么快找到,与朋友一起寻找的过程无疑要比找到录音带获得的快乐更多。
3. 即将失去时,你是否留恋曾经的拥有?
“别让我走.....啊,宝贝啊,宝贝.......别让我走” 这句歌词是卡西为何喜欢那卷录音带的原因,我想也是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义吧。
我们常常说:只有失去了,才明白拥有的珍贵。这句话对克隆人应该也不例外,书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克莉丝、罗德尼透露了一个消息:来自海尔森的恋人如果能证明两人是真的相爱,可以得到推迟三年的捐赠延期。初步地表明他们对即将失去的珍惜,迫切地想抓住这唯一而且短暂的机会。
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地因为捐赠而失去生命,起初他们只是笑笑,表示遗憾。越到后来,当他们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捐赠时,他们的态度在一点点变化。虽然看起来他们若无其事地谈论捐赠的事情,但从他们议论的背后,我亦看到了对生命的不舍。
那么,面对即将失去时,你是否留恋曾经的拥有呢?不论是爱情、亲情,亦或者是你曾经拥有过的给你带来美好记忆的事和物。
凭心而论,如果抛开“克隆人”这个概念不谈,我很羡慕海尔森里面的孩子们,他们有着无忧的生活条件,优雅的学习环境,自由的言论空间,有一个能够自由生长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