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直秉持着能自己解决的事情,绝对不会向朋友求助,但是如果有朋友来求助的话,便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朋友,可最近却越发的发现,帮助朋友也是需要“度”的,为此还烦恼了一段时间,反省之后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01 “没问题”
曾经有一个朋友厌倦了小城市的悠闲的生活,想给自己一次机会,到大城市努力一把,求助于我,同为女生,也希望都能有更好的未来,便跟她说:“没问题”。
就这样,下定决心的朋友拖着一个行李箱来到居住的地方。朋友投了简历,面试了几家之后也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求助于我,问我能不能教她自己会的工作技能。而我的回答:“没问题”。
于是一场教学开始了,我开始教她认识软件,从认识软件界面,一点一点地深入,然后是简易的快捷键,这是一个稍微漫长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越发的严厉(这个时候才知道,作为一个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经常会说:“这个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会,你也可以百度啊”,“跟你说的都记下来了吗?我不想重复第二遍”,“半个小时都过去了,你看你画了什么”,“重来,重来,重来”。尽管我是如此,可是慢慢的也坚持下来了,终于到了朋友可以找工作的程度了。我便跟朋友说:“去找工作吧,没问题”。
万幸,经过一番努力,朋友找到工作了,也找到了住的地方。本以为一切都向好的地方发展,结果朋友生病了,因为上海治病的话费用会比家里高,于是便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提着一个行李箱就走了。在家治疗了一个月左右,也没有回来,而是在老家找了一个文职类的工作。
原来,是我高估了朋友的坚持能力,心里也埋怨了一段时间,而自己也该反思,是否自己的倾力相助,让朋友觉得一切来的容易,而放弃也不是很难呢?是否自己过多的帮助,让朋友丧失了心智成长的机会呢?是否朋友只是说说而已,我却煽动朋友下定决心,导致了必然的结果呢?原来是我没有掌握好与朋友之间的“度”。
02 “他不适合你”
一次闺密聚餐,闺密把男朋友小苏带了过来给我们认识,穿着一身运动装,背着双肩包,这是一个自来熟的人,到场不到五分钟,便聊的很嗨,并没有什么尴尬的地方,很开心闺密找到了幸福。
不久之后,小苏出事了,闺密来找我。我尽力帮忙,却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小苏人品不是很好,他窃取了公司的客户,在做项目的时候,与客户闹翻,客户闹到公司,面临被辞退和起诉的情况。而这个时候他并没有男人的担当,却表现出了逃避,不认错,所有的一切都怪别人,还是我闺密四处求人帮助他。
我便跟闺密说:“他不适合你”,“请她再三考虑好这段感情”,“或者不用太快的更进一步”。世事难料,仅仅过了一个月,闺密便领证了,闺密聚餐,他也都在,而我便成了他攻击的对象,说我:“经常跑步和看书不会觉得很无聊吗”?“你这件衣服穿的好像村姑”。聊天也没有任何嗨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冷场半天。大写的尴尬。
原来,是我低估了他们的感情。心里也不高兴了很久,也很担心闺密。同时也反思了下自己,是否是自己想的太多?否决小苏其实也是在否决闺密的判断力,是否自己说话太直白,没有婉转一点?导致了现在聚餐的情况。原来是我没有掌握好与闺密之间的“度”。
03 “度”
掌握好“度”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烦恼。这也是看一个人情商的地方。现在已然不是一个忠言逆耳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的,距离产生美。一味的缩短距离,不掌握“度”的重要性,必然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就像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样。尽管是很好的朋友,帮助也需要有一个“度”,尽管是很好的闺密,沟通措辞也需要掌握好一个“度”。凡事有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