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武际金教育碎思(746)——蔫了的白掌花,很受启发。
是一个关于养白掌花的故事,值得品味,于是分享给大家。昨日下午,同事拿着一盆刚买回不久的白掌跑到楼上问我:“这盆白掌才买了几天就焉掉了,好可惜,你看是不是应该放在阳台上晒晒,是缺阳光了吧?”
我接过那盆白掌一看,的确整个垂头丧气低着头,叶子上面还略带一些水气,显然刚洒过水,只不过下面的土没怎么湿。我问她:“你每次浇水的时候都是用喷壶对着叶子喷喷吗?”
同事疑惑的回答:“是啊,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喷的。”
我把叶子拔开,用手掏了点根部的泥土给她看:“你看这土壤还是干的。如果每次都是浇在上面,根部是不会吸到水的,叶子自然也就焉掉了。”
同事一脸疑惑:“啊,不会吧?”
我舀水重新把植物的根部土壤浇了个透,说:“放心吧,明天你来看,保证它们精神焕发。它们不是缺阳光,是缺水。”
第二天早上一开门,她便急呼呼的跑上来,果然一盆绿意盎然、健硕挺拔的白掌簇立在她面前。她惊叫起来:“啊,真是这样唉!怪不得之前我养什么死什么,原来是我一直用错了方法,一直没有把水浇到根上”
当时看完这则故事,内心深处就突然的被触动了一下。故事中的养花人可谓很用心、很努力,但总是养什么死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浇水的方法不正确。众所周知,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而不是叶和茎。如果将水分洒在叶上,植物是很难吸收的,即使你很努力地为之洒水,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是啊,用错了方法浇花,花就会慢慢枯萎,最终导致花儿殒命。如果用错了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也就会步入歧路,出现问题,导致教育的失败,这样损失的可不是一棵花那么简单了,输掉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教育孩子,也要先找到令其生命茁壮成长的“根”。只有找对了“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孩子教育的“根”在哪呢?其实也没什么神秘之处,就是“动心”。
比如当下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的名目繁多的兴趣班、特长班,令许许多多的家长们趋之若鹜,在眼花缭乱的科目中选来选去,把孩子的时空填充得满满的。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如释重负,才能找到所谓的安全感。殊不知,孩子们却并不感冒,甚至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抵触,只是屈服于家长的淫威而应付了之。当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不能与孩子的兴致爱好同步时,问题就接踵而来,且有愈演愈烈趋势。这样的方式,如何能让孩子“动心”呢?试想,没有心灵依附的学习活动,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动手,而是动心。当一个孩子出现失误、犯了错后,如果他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内心的不安和焦躁本身就是对其过错行为的惩罚,同时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拳打脚踢,而是同情与安慰,包容与谅解。恰恰是这样的“动心”之法,才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小宇宙”,在维持适度内疚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修正与改变。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改过动力,因为后续的修正行为源自于自我内心的反思与悔悟,此即为“心痛才能行动”的道理。
如此“动心”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枚举。我相信,只要家长能静下心来,情绪平和地与孩子相处,就一定能发现孩子身上的教育之“根”,然后施以针对性的“浇水”,必能促其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收获满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