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概述:
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功效:具有发汗解表作用。部分药物兼可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分析:
解表药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肺合皮毛,司开合,膀胱为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从而解除表证。正如《内经》中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病在表者,用发汗法治之。
三、适应证:主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畅),脉浮等表证。
四、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疏散风热药两类。
1、发散风寒药的性能特点:
(1)性味:味辛性温。
(2)作用:发散风寒
(3)适应证:主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寒象较突出的表证。
2、疏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
(1)性味:味辛性凉。
(2)作用:疏散风热。
(3)适应证:主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热象较突出的表证。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要点:发汗第一药。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
来源: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以草质茎入药。根也可入药,为麻黄根,作用相反。见于收涩药。
用法:生用——生麻黄,发汗力强。蜜炙——炙麻黄,可减其温开之性,偏止咳平喘。捣绒——麻黄绒、缓和药性,适用于老人、幼儿及体虚之人的发汗。
一、处方用名: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二、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三、功效:
发汗解表:辛、温入肺、膀胱经,开腠理,透毛窍,以散肌表风寒之邪而发汗解表。且辛味兼苦,发汗则峻。
宣肺平喘:辛散苦泄,宣中有降,故可外散风寒开宣肺气而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腑,上焦不开,下焦不利。本品宣肺以开水之上源,下输膀胱水腑而利水消肿。
四、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麻黄发汗力强,有“发汗第一药”之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的感冒重证。方如:麻黄汤。
2、用于喘咳实证——麻黄可外散风寒开宣肺气以止咳平喘。尤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实证。常配止咳平喘药杏仁、甘草,方如三拗汤。(配伍后也可用于其它咳喘证)
3、用于风水水肿(即水肿初起兼有表证)——风寒之邪袭表及肺,使肺失调节,玄腑关闭,水道不通,水湿泛溢肌肤而形成。本品外散风寒,上开肺气,下输膀胱有宣肺发汗利水之功,正符合《内经》:“开鬼门,洁净腑。也即发汗利小便以治水肿。每与甘草同用,方如甘草麻黄汤。
4、用于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总之,麻黄为辛温发汗之主药,又具有平喘、利水之功,有“发汗第一药”之誉。临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风寒外束,肺气壅遇之喘咳实证及水肿初起有表证之风水证。
五、使用注意:
1、本品发汗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忌用。
2、对高血压患者禁用。因麻黄硷能收缩管而升高血压。
桂枝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取其嫩短枝条入药者,称为桂枝尖(缓)
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
命名:以入药部位而得名。
用法:多生用,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蜜桂枝,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治虚寒胃痛)
一、处方用名:桂枝、桂枝尖。
二、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三、功效
发汗解肌:辛温以散风寒,入肺、膀胱经,故发汗解表。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甘温助阳,入心经,以助心阳而温煦,心主血脉,故可温经通脉,且甘温可助阳化气以行水湿。
四、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无论表虚自汗或表实无汗均可用。
(1)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证: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者。常配白芍一敛一散,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配麻黄相须为用,方如麻黄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于以下各证:
(1)胸阳不振,脉络不通之胸痹心痛。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2)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配缓急止痛之白芍、甘草等,方如小建中汤。
(3)寒凝血瘀之经闭、痛经,温经汤。
(4)肩臂肢节疼痛。为上肢引经药。
3、用于痰饮及膀胱蓄水证——阳虚水湿不化而致。本品可温阳化饮,又可助
阳化气。
(1)阳虚水湿不化之痰饮(苓桂术甘汤)
(2)阳虚膀胱气化不行之水肿(五苓散)
4、用于心悸,脉结代——心阳虚,推动无力而致。取本品助心阳以通脉,方如:炙甘草汤。
总之,桂枝发汗力较缓,具有发汗解肌之功,对风寒感冒,无论表虚自汗,表实无汗均可用。且可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助阳化气以行水,用于阳虚心悸、脉结代及阳虚痰饮、水肿等。
相同点:均可发汗解表,治风寒表实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有“发汗第一药”之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且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及水肿初起有表证之风水证。
桂枝——发汗力次之,对风寒感冒,无论表虚自汗或表实无汗均可用,且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及阳虚痰饮、水肿、心悸、脉结代。
紫苏
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理气宽中)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入药。
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其功,故名
入药部位及功效的偏重:
苏叶——发表力强,长于发表散寒。
苏梗——发表力弱,长于理气宽中,顺气安胎。
苏子——偏降气化痰,见止咳平喘药.(另外,梗、叶合用,偏和胃止呕。)
一、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苏叶)苏梗
二、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三、功效:
发汗解表:辛温入肺走表,以散肌表风寒之邪而发汗解表。
理气宽中:辛香入脾走里,故能行脾胃气滞而宽中焦,可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芳香辟秽浊之气而解鱼蟹中毒。
四、临床应用:
1、最宜于风寒感冒轻证或兼咳嗽,气滞胸闷不畅者。对于老人,儿童的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嫌发汗太过时,可用苏叶代替。
2、用于a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无论有无表证皆可用)b妊娠恶阻等。(苏梗可顺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
3、用于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可单用煎汤服或配生姜、陈皮等。
入汤剂不宜久煎。故用苏叶时应注明“后下”。
生姜
要点:为“呕家圣药”;治风寒感冒作药引用。
香薷
要点:有“夏月麻黄”之称。也为发汗之峻品。既发表又化湿,最宜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之感冒。
荆芥
要点:轻扬宣透力强,可透邪外出。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且炒炭止血。
防风
要点:为风药中之润剂,通治内外之风。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入药。
命名:以防治风邪而得名。
用法:多生用,祛风解表为主。炒防风偏止泻。防风炭可止血,治肠风下血。
一、处方用名: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二、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疏散风热药
桂枝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取其嫩短枝条入药者,称为桂枝尖(缓)
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
命名:以入药部位而得名。
用法:多生用,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蜜桂枝,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治虚寒胃痛)
一、处方用名:桂枝、桂枝尖、蜜桂枝。
二、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三、功效
发汗解肌:辛温以散风寒,入肺、膀胱经,故发汗解表。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甘温助阳,入心经,以助心阳而温煦,心主血脉,故可温经通脉,且甘温可助阳化气以行水湿。
四、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无论表虚自汗或表实无汗均可用。
(1)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证: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者。常配白芍一敛一散,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配麻黄须为用,方如麻黄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于以下各证:
(1)胸阳不振,脉络不通之胸痹心痛。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2)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配缓急止痛之白芍、甘草等,方如小建中汤。
(3)寒凝血瘀之经闭、痛经,温经汤。
(4)肩臂肢节疼痛。为上肢引经药。
3、用于痰饮及膀胱蓄水证——阳虚水湿不化而致。本品可温阳化饮,又可助阳化气。
(1)阳虚水湿不化之痰饮(苓桂术甘汤)
(2)阳虚膀胱气化不行之水肿(五苓散)
4、用于心悸,脉结代——心阳虚,推动无力而致。取本品助心阳以通脉,方如:炙甘草汤。
总之,桂枝发汗力较缓,具有发汗解肌之功,对风寒感冒,无论表虚自汗,表实无汗均可用。且可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助阳化气以行水,用于阳虚心悸、脉结代及阳虚痰饮、水肿等。
相同点:均可发汗解表,治风寒表实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有“发汗第一药”之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且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及水肿初起有表证之风水证。
桂枝——发汗力次之,对风寒感冒,无论表虚自汗或表实无汗均可用,且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及阳虚痰饮、水肿、心悸、脉结代。
紫苏
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行气宽中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入药。
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其功,故名。
u入药部位及功效的偏重:
苏叶——发表力强,长于发表散寒。
苏梗——发表力弱,长于理气宽中,顺气安胎。
苏子——偏降气化痰,见止咳平喘药
(另外,梗、叶合用,偏和胃止呕。)
一、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苏叶)苏梗
二、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一、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利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二、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味多甘、淡,性平或微寒。归肺、脾、肾、小肠、膀胱经。(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
2.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3.适应症:主用于水湿内停病证A有形水分在体内潴留如水肿、痰饮、泄泻等。B湿与热相合而成的湿热证如淋证、黄疸、湿温等。
三、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四、配伍:(参看讲义)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为渗利、滑利之品,易耗伤阴液
1.阴虚津亏,尿源不足的小便不利或短涩者应禁用。
2.肾虚滑精、遗精、遗尿者应慎用或禁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甘、淡,平或微寒。
2.功效:利水消肿。服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使体内过多的水液从小便排出。
3.适应症:主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
茯苓fuling《神农本草经》
要点:既渗湿又健脾,且可安神。
命名:原名伏灵。本品乃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名。俗作茯苓。
茯苓皮—功专利水消肿。善治疗皮水证。
赤茯苓—长于渗利湿热。
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常用)
茯神—功专宁心安神。
茯神木—偏于安神,平肝潜阳,舒筋止挛
一、处方用名:茯苓云苓云苓片白茯苓
二、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三、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味淡—渗利水湿,水湿祛,则脾胃健。
味甘—健脾补中,脾气健,则运化水湿。
可见,茯苓是既渗湿,又健脾的药物(既祛邪,又扶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品可补后天助生化而宁心安神。
四、临床应用:
1.用于各种水肿——茯苓甘补淡渗,且性平作用和缓,无论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皆可用。且常配猪苓、泽泻以加强利水消肿之功。
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
②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猪苓汤
③脾肾阳虚之水肿(阴水证)。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
运化水谷失常,食少体倦。方如四君子汤。脾虚水肿。为最佳选药。运化水液失常脾虚痰饮。方如苓桂术甘汤。脾虚湿胜泄泻。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茯苓可补后天助生化而宁心安神,最宜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如归脾汤。
总之,茯苓甘淡性平,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为临床常用的平补之剂。其特点是:“性质和平,泻中有补,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故正虚邪胜,必不可缺。
u略讲薏苡仁,与茯苓比较:
茯苓—性平,既渗湿,又健脾且可宁心安神
薏苡仁—性凉,既渗湿,又健脾且可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功专利水,无补益之功。
泽泻:纯利无补,且性寒,可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热。(联系黄柏)
药物比较:茯苓、猪苓与泽泻
相同点:均可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
不同点:茯苓—甘重于淡,偏于补脾,补性强,利性弱,且可宁心安神。
猪苓—功专利水渗湿。淡重于甘,纯利无补,久服伤阴
泽泻—偏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热。淡重于甘,纯利无补,久服伤阴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u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苦,寒或甘,淡,寒。归膀胱、肾经。
2.功效:善清利下焦湿热而利尿通淋。
3.适应症:主用于淋证。小便频数或短涩,滴沥刺痛。
热淋—湿热结于膀胱,小便赤涩热痛。(车前子)
石淋—炼液成石,小便中有砂石。(金钱草)
血淋—灼伤血络,小便中带血。(石韦)
膏淋—湿浊下注,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萆薢)
车前子
要点:为治热淋代表药。且可渗湿止泻
来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用法:多生用,盐水炙可增强滋补肝肾之功。
一、处方用名:车前子
二、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肾、肝、肺、小肠经。
三、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分析:本品虽味甘,但此“甘”非正补之甘,在此通“淡”,可渗利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故可利尿通淋;小便通利,使过盛之水湿从小便排出而达到止泻目的,也即“利小便,实大便”而止泻,称“分利止泻法”。故可渗湿止泻。入肝经,可清肝明目,入肺经,可清肺祛痰。
四、临床应用:
1.用于淋证,水肿——车前子为治热淋的代表药。方如八正散。若为水肿,小便不利,主配利水消肿药。
2.用于暑湿泄泻——车前子可利小便,实大便而渗湿止泻,最宜于夏季暑湿盛之水泻,常配渗湿健脾止泻药,如茯苓、薏苡仁、白术、炒山药等,方如车前子散。
3.用于目疾——取其清肝明目,无论虚实皆可用。
4.用于痰热咳嗽——取其清肺祛痰,常配清肺化痰止咳药。
总之,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可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为治热淋之代表药。
入汤剂应纱布包煎。
滑石《神农本草经》
命名:以岩石入药,体柔滑润而得名
要点:为解暑要药,无论阴暑、阳暑皆可用。
一、处方用名:滑石滑石粉飞滑石
二、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三、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四、临床应用:
1.用于热淋——配车前子、木通、瞿麦等,方如八正散。配利尿排石药,如金钱草、海金沙等,还可用于石淋证。
2.用于暑湿证,湿温病——滑石既能利湿,又可解暑,为治暑湿证之常用药,且为解暑要药,无论阴暑、阳暑皆可用,且常配甘草,方如六一散。
若为湿温病初起,常配黄芩、通草等,如黄芩滑石汤、三仁汤。
3.用于湿疮,湿疹,痱子等。滑石粉外用。
总之,滑石甘淡性寒,滑利清降。可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善治热淋,且为解暑要药,无论阴暑、阳暑皆可用。
五、用法用量:煎服,10~20g。
入汤剂应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六、使用注意: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忌用
木通
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关木通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
据考证,我国历代本草所记载使用的木通为木通科木通,而非关木通。关木通为我国东北地区所习用,有100年的历史,首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考虑到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的有关关木通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的报道,故有关部门决定用木通或川木通。
川木通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川木通
木通:为木质藤本,有“一气贯通”之特性。可通水道,通血脉,利关节,通乳窍,下乳汁。且苦寒入心经,可清心火。
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通草五加科灌木通脱木的茎髓
木通、通草名称不同,气味有别。但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当知区别,不可混淆。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肝、胆经。
2.功效:利湿退黄
3.适应症:主用于湿热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
茵陈
要点:为治黄疸之要药,无论阴黄、阳黄皆可用。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以幼苗入药。
别名:茵陈。命名:《本草拾遗》“此虽蒿类,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一、处方用名:茵陈蒿茵陈嫩茵陈
二、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脾、胃、肝、胆经
三、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分析:本品苦泄下降,寒可清热,苦寒相合,其气芳香,导泄疏利气机,清降湿热,湿热除而黄疸自退,故有此功。
四、临床应用
1.用于黄疸——茵陈为治黄疸之要药,无论阴黄、阳黄皆可用。另外,凡肝胆湿热蕴结,既是无黄疸出现,如胆结石、胆囊炎、肝炎等病,也可应用。常配柴胡、金钱草、郁金、大黄等清肝、疏肝药同用。
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
总之,茵陈蒿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无论阴黄、阳黄皆可用。
五、用法用量:煎服,9~15g。病重者亦可用25~30g。
六、使用注意: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Jinqiancao《本草纲目拾遗》
要点:治石淋要药。尤善治泌尿系结石
我是阿宝,喜欢的简书作者是周灿,愿与你分享更多有用有趣的内容。❤️
如果对你有用,点个赞或关注再走吧,你的一小步,阿宝离梦想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