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心理咨询是这样的:当来访者感到困惑,沉迷于抑郁和焦虑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时,找到心理医生,她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给出良策,让他寻到良药,就能够发生转变。心理咨询师无所不能,应该是神一样的存在。可《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小书颠覆了我已有的认知:
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得出于自愿,咨询其实就是二人合作互相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是双向的,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咨询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在你来我往的咨询中,咨询师是个很有耐心的听众,他并不会给来访者准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来访者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寻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引导来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来访者进入“成人状态”。等待来访者去悟,去明白,去调整,经历心理成长,充分理解自我,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在情绪、情感中去学习,获得成长的机会。
看到这里,我脑子中立刻冒出一个词:教学相长!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多么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只有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上乘。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将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一股脑儿地往进去装东西,学生没有自发地打开,没有汲取知识的欲望,学习怎么可能发生呢?为什么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想,在心理咨询的本质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在这本两天就看完的小书中,我欣喜地找到了上周日志中正在思考的关于“情商”的知识:
情商也叫情感智力。
情商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情感智力的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立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此书中对“情商”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培养学生情商可以循序渐进地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正确地认识自己;2、随时关注自己的情感,并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3、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冲动;4、创设情境延迟满足感(比如我们设置的学生作业本上积累笑脸换荣誉卡的小奖励);5、教学生换位思考(让别人因为自己而感到幸福);6、做好自己的事,不给他人添麻烦;7、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好,你也好)。
这本小书还告诉我们,自我状态包含着三位一体,即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以后经常有的感受。处在儿童状态,永远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从23页到76页都在讲述关于儿童的种种情感和表现,儿童自我状态包含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适应型儿童如果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长期的顺从行为就会导致和依赖当成生活方式。实践证明,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成年以后,我们不是被童年治愈,就是在治愈童年。所以,做智慧的父母,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得成为那样的人。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
“当你处于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当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要有意识地控制内心的父母状态,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咄咄逼人。尤其是面对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更应该蹲下身子,把强势的一面收敛收敛,做到民主、平等。
“当你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只有成人状态,才是对自己负责,才会有力量改变处境,有力量改变自己,对抗不断增长的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向上、愉悦乐观的心情,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那些爱炫耀的、乐于浮夸和常做一些愚蠢行为以此博得大人或同伴关注的孩子,他们古怪行动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被父母肯定过,甚至常常被冷落,所以他们自控力差,不守纪律,不守规则,就是想以此寻找存在感。纵观我们的班级里总是有这样的孩子,再看到他们令人讨厌的行为时,我们不妨强忍怒火,多一点点耐心,给这些可怜的孩子多一些温情,而不是嫌弃他们,指责他们,积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但是,这本书里也有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孩子表达愤怒的最强呈现方式就是叛逆,最弱的方式是退缩,也就是说转身不理,绕过让自己愤怒的事。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都是儿童释放愤怒的方式。其中拖延是释放愤怒的方式,最难让人理解。平时我们在班级里总是遇到作业拖拉的孩子,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常常想到的是这孩子要么是贪玩,要么是没有学懂知识不会做,按照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理论,这应该是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怎么说得通呢?写作业是孩子的责任,他为啥愤怒?这怎么会和愤怒扯上关系呢?
读点儿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孩子,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这本薄薄的小书,值得反复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