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经常在本子上写一些一句话的「鸡汤」。
前几天偶然翻到,从发黄的字迹看,大概有三四年了。喝下这些鸡汤三四年了,我生活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呢?似乎看起来变化大的很,那么,和彼时喝下的那几碗浓烈的鸡汤,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我不喜欢长篇大论的鸡汤,就是《读者》《意林》上那种情节慢慢铺垫,然后一点一点把人生小哲理、小感悟掺入到文章中,然后通过主人公的几句话或者对比N年后的他,让你不自觉的进入角色,最后让你有了迷幻的感觉,甚至当你读完时,你心里不知怎的嗖的就燃起了希望之火,觉得梦想离自己更近了。这种鸡汤,味道太烈,用力太猛,乍看痛哭流涕,相见恨晚,再多看几次往往就会食之无味。往往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提醒你智商应该续费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怎么能三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坚信这些东西能给自己带来改变,就像某些成功学的书一样。这些其实就是没什么卵用的最佳的代表。
简单来说就是,光熬好了鸡汤,没给勺子。
后来,后来我就比较喜欢一些140字以下的小鸡汤,多见于微博,少部分来自一本《读者●原创版》的杂志(虽然是读者的亲戚,但是比读者的质量高了三个数量级)。这些鸡汤往往配着一些风景图。比如周一早晨起来刷一下微博,看到「早安周一,一周又要狠狠的加油哦」,也许在心里也就暗下决心说好的,一定会狠狠的加油,其实呢?当然自从我健身以来,看的最多的还是一些励志类的,比如 「如果你能战胜自己,那么没人能战胜你。」「你的优秀,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为自己漂亮地活着!」之类的,不可否认,的确这些不长而有振奋人心的话的确在我健身的道路上给我很多激励,尤其是在特别累不想坚持的情况下,可是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比起让你在不需要的时候喝一大盆浓烈的鸡汤,不如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你一小碗,就够了。
其实还有一大部分,是源于读书,或看别人的演讲,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的总结,这部分我觉得不能属于「鸡汤」了,因为这些,真正的能触动到自己,真正的是言我所感,逾我所想。结合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一些很朴实的话,里面却蕴含着巨大的宝藏。这些话就像是波澜不惊的黄河表面,但却在底下暗流涌动,有那么一瞬间,就会觉得这世界原来真就那么美好,如果你肯用心的话。
何况我自己,经常也给自己熬些「鸡汤」。我不知道如何在心理学上去解释这件事,只是觉得,路这么长,假如不停下看看、想想,岂不是有点太傻了,不管身边是荆棘满路还是鲜花美酒,这便是出发的意义。可能人就是一个感性动物,容易多愁善感,容易忧国忧民。
很多「鸡汤」把生活简单化了,神圣化了,道理化了,而社会、人生都是很现实的,你要忠于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拨开云雾见天日,这可能就是三省吾身的过程,看着别人,想着自己,别让自己盲目。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来杯鸡汤。
“其实努力是不需要给别人看的。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合群,其实他可能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丁俊晖
23:02 晚上上课的时候想起一些关于鸡汤的深刻见解,可是现在,又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