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两岁男孩的妈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
——————
这是我分享的第9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会把刘若英的书当作家庭教育的一本书来读。
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妈妈的自我成长。
而大多数妈妈,在有了宝宝之后,就逐渐丧失了独处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独处了意识,这是很多情绪和焦虑问题,甚至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往往又容易被忽略。
——————
正文:
刘若英是我很欣赏的明星,她是就像是娱乐圈的一抹清泉,做什么事都是刚刚好的那一类,不会用力过猛,也不会让你觉得乏味。
很喜欢她的声音,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读她的文字,还是第一次。偶然间看到这本书是讲独处与相处,就知道她一定适合我。
结果真的,很久没有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很多内心深处的心灵对话,于我,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和力量。
她是在孕期挺着肚子带着团队去约谈,并且安排自己在月子里整理书稿,出版的时候,她的儿子已经出生了。在我看来,这真的是完美的安排,她说:
**放心,我有自己的节奏。
**
独处是一种选择
在孩子来临之前梳理独处和相处的关系,真的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可能当时的我就没有想明白,原来有了孩子之后,要做那么多的取舍,所以一下子就没适应过来,花了好久的时间才把自己理清楚。
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的内心深处--而不会出现着急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的需要对方。
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很多在恋爱中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独处的能力,才变的智商为零般的去依赖对方。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被孩子的一言一行牵绊,完全没有自我的空间,独处的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
这样的人,她的快乐因别人而起,也就会对这个“别人”有着很高的期待和预期,一旦他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会让她感觉到不安,在爱人身上是对感情的不自信,在孩子身上就可能会演变成控制。
但如果一个人懂得自处,懂得取悦自己,她的快乐与别人无干,也就不会被他人的行为表现牵动,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始终相信,无论身处何种状态,我都可以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缓慢的回复到身心的独处状态。毕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生存技能”。
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的生活下去。
这不正是我们希望自己和孩子可以拥有的品格和能力么?跟阿德勒的思想不谋而合,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经历的事情。
每个人都需要跟自己对话的能力。遇到问题向内寻找答案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各种抱怨和向外倾倒的各种情绪垃圾。
这或许,跟作者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人的“生存技能”,还是来自于家庭的土壤。
祖父母给我的教育重点,并非考试要考几分,或是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规范,他们给予我很大的自由,但也清楚地告诉我,哪些事不能做,或是哪些事怎么做,换句话说来说,他们在意的是“规矩”,是“教养”。
在规矩的范围内,我可以自由地过自己的生活,就算在人群中,也可以安安静静、人畜无害地独处。我又何必无故逼自己逃亡?
很多孩子在家里表现很优秀,让父母引以为傲,但进了校园或者社会就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样的孩子父母大多非常优秀,从小对孩子的家教都很“严格”,这些父母大都很重视教育孩子懂规则,但却不知道生硬的规则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压制,于是孩子会在其他地方找出口。
人会变“坏”,通常是因为对某些事物有需求。很多事情在父母那里光明正大的被接纳,也就不需要偷偷去做,自然也就无需变坏,这个度的把握,还真的需要智慧。
相处是需要练习的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太涉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利。
过度地涉入他人的生活,却经常带来无谓的困扰,不但干预了他人的自由,也让自己担负着一些必须承受的压力。
毕竟,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谁可以代替谁承受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与所带来的痛苦。
保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为人妻者不强求丈夫各方面都跟自己的观点一致,只在大的方向上有所探讨,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致的看法;
为人父母的不干涉孩子的课题,不把自己的人生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利和空间;
这需要对自己的意识觉察,和持续不断的自我修炼。
很多时候,这得从独处的意识和能力开始,慢慢修炼。
-end-
每周日分享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