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那个时候,日本侵华以来有超过20万的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本军人的性奴隶。
在2014年开拍的时候,中国大陆仅仅剩下22位“慰安妇”幸存者,而就在电影上映的前一天,22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8,这段历史变的越来越薄。
昨天二十二一上映我就买了票,我准备了纸巾,因为我以为会是一个让我觉得愤怒,让我觉得悲痛的纪录片,但看完之后我发现,悲伤只是淡淡的飘在里面,飘在老人们的叙述里。
更多的,是这些老人在努力的向前看。但我觉得老人们并不是被时间抚平了伤口,提起那段往事, 她们依然会有愤怒,依然会落泪,只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老人们把它尘封了起来。
年轻时的她被从南朝鲜骗到了慰安所。她说那个时候她的妹妹小,妈妈抱着妹妹走了,丢下了她。她已经不太记得韩语了,但依然还记得如何唱阿里郎。
她坐在门口望着远方静静的唱着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你怎么情愿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因为那段往事,老人再无法生育,领养了一个女儿。现在也和女儿住在一起,她女儿说:我母亲虽然不是生母,辛苦把我养这么大,现在是我报答的时候了。
影片拍摄到她时,虽然走路都需要倚着椅子,但话语间满是自豪。她说她参军过,身上挂了一把机关枪,另一只手也拿的枪,还打死过两个日本人。
她说她假装同意嫁给日本人,其实背地偷了敌人的子弹出来,组织抗日行动,最后那个日本人死了,也弄残了自己,她还举着颤抖的手描述着子弹曾经擦着她的头皮打过去的样子。
最让老人难过的是,她的母亲曾经被日本人绑起了手脚扔进河里杀害了,提起这个,老人就泪如雨下。
她说她是新婚之后被抓去慰安所的,后来日本投降,她终于可以从慰安所回家了。村里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她丈夫告诉她:日子该则么过还是怎么过,是日本人抓走你的,又不是你自己去的。
李爱莲老人喜欢孩子,她喜欢孩子围着自己嘻嘻笑,喜欢做些吃的逗孩子们玩。她儿媳还说,老人家忒别喜欢家门口的野猫,总是把吃的先给野猫吃,自己吃剩下的。
老人现在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子孙绕膝。
她在海南来做志愿者,她带剧组去了一位阿婆家,那个老人已经去世了。阿婆的家人指着那张床说:她就在这里睡着,然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她说曾经拿过老去的日本军人的照片给阿婆看,以为阿婆会愤怒,会生气, 但阿婆却只是笑呵呵的说:“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了,以前的日本人都是有胡子的。”
还有一位老人说:“希望中国和日本可以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这句话真的承载了太多,整部电影最刺痛我的地方,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
<二十二>的拍摄没有安排任何戏剧冲突,不带任何导演的私人情感,影片里有大量的空镜头过场,其实去掉这些空镜头,更像是一个人物采访的短片。素材太少,片中老人的采访也并没有说很多,这真的不算是一个出色的纪录片。
但是,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就决定了它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影片开头是葬礼,影片结尾依然是葬礼。我们在与这段历史赛跑,而现在熟知这段惨痛过往的老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那些当年对日本提起诉讼并出庭的老人家,如今却再也无法发声。
有的人说导演在“消费受害者”,电影集中在拍现在,在拍不再有“慰安妇”标签后,他们的生活。比起拍的如何,重要的是有人在记录,我们一直口口声声在 声讨日本的恶行,却在受害者愿意站出来的时候声讨导演“消费受害者”。
这些受害的阿婆们人数在越来越少,终有一天,当这些受害者都离世了,我们却没有记录过她们的想法,她们的过去,那才是遗憾。纪录片放出来,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为了正视历史,记住这些曾经发生过的悲惨。
阿婆们等了一生都没等到的那个道歉,我们不会停止努力让那个道歉出现。
其实写这个影评和我自己公众号的定位是完全不相符的,但是这部电影,我希望关注我的你们都可以去看,我们真的,来的太晚。
版权声明: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豆瓣《二十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