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回忆多以图书馆为背景。书以其有趣与丰富迅速抓住了一颗童心。一直读书的孩子,语文往往很好,班主任常年是语文老师,小学,为了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伙伴们渴望新故事的眼神,看书讲故事成了我最大的兴趣。
中学,尖子班的生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压力很大成绩不好,干脆自暴自弃走上了看小说的道路,到初三毕业大概看了600多本小说,具体取向大杂烩,什么都看,但现在回想……就记得几个人名,有那时间干啥不好?虽然现在看来当年的书没有多少内涵,但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我。
高中一年级,浑浑噩噩,高二文理分科没有迟疑的选了文科,之后是一路第一,但高三遭遇高原期一败涂地暂且不表,书在这一期间却看的少了,学习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沉重,也对很多剧情单薄无趣漠视读者智商的小说失了兴趣。
……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上了大学。
与图书馆初遇,对于无书不欢的我而言,大学里没有比图书馆更令我留恋的地方了。正门进去,一楼是电子设备完善,环境静谧优雅的大厅,又有“书香地”使人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保证腹内不饥,最新刊物整齐地躺在一排排书架上,俯身取下几本,就着绿茶氤氲的芬芳,一下午倏然而过,我的心系在了图书馆里。
之后借书阅读还书的程序重复了很多次,人也在阅读中也越来越沉静而通透。
很多同学对我的满满的读书欲赞叹也疑惑,1年100本书似乎是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究竟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这次藉此良机就一并做个回答。
为什么要读书?
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在手机碎片化信息地全方位包围下,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无用的信息太多,有用的内容太少,脑袋里空空无物,参加一些文学类的比赛往往“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天无聊地拿着手机度过,怀着悲哀空虚的心情睡去,这种浪费生命的感觉着实不太美妙。
而多年来,通过读书,明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在悄悄滋润着自己并不奢华的生命,每接近真理一步,享受它们带来的温暖,有着作为意会真理少数人的美妙体验,这是要靠智慧才能获得的奢侈的权力,这是内在的永远不会失去的资产,就好像文天祥流芳青史的《正气歌》一般,腹有诗书又欲兼济天下之人,哪怕生不逢时,后世自有其公正的评价。
怎么读书?
书,不可不成诵,哪怕是默诵,也能大大加强你的记忆。
做笔记,分门别类地做笔记,我是分成“实用技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文文学”……几类,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集中记录。
看完写读后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回顾是知识体型重建的过程。
学会按出版社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不要迷信别人推荐的书单。人民文学出社社,三联书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只能说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取向和长处,历史的大浪淘沙筛选过后,流传的作品多为经典,根据喜好经验自行甄选。
读书之外
喜欢旅行,尤喜说走就走的穷游(完全是囊中羞涩啊哭),多为一个人上路,陪伴于我可能是甜蜜的负担。
最后,安静地读一本书,尤胜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