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和学前教育,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影响?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一个人,比如你,为什么会成为你?换句话说,是什么影响了你,让你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1973年,研究人员选取了1972至1973年之间出生在达尼丁市的1,037个婴儿作为研究对象。40多年来,他们跟踪监测了这些人的健康和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他们的基因,他们的成长,身体健康,心理变化,情绪上的起落,犯罪纪录,成功和失败,等等等等(96%研究对象还在继续参与这个研究)。其中的一个发现是: 你之所以成为你,基因是一个方面,但是后天的教养、成长环境起着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带着父母负面基因(如暴力、自控力差、悲观) 的婴儿,如果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与人建立了亲密、信赖的关系,也可以成长为品行良好的正常人。同样,一个拥有良好基因(如乐观,自制力,遵守规则)的孩子,尽管概率很小,但是如果小时候受到伤害,或者因契机进入了错误的圈子,也有可能走上歧路(见2016年TVNZ电视节目《我为什么是我?/Why am I?》)。
节目里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些我们没有记得的婴儿时期,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的生长环境,包括亲子关系、学前教育等等,都对他成为怎样的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进入他的潜意识,决定他将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爱情,如何看待生活,等等。
02
**|| 童年时期你是如何被看待的,长大后你就会如何看待自己 **
还记得《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吗?她有一对严重重男轻女的父母,从小当她是野地里的一根草,当她哥哥是手心里的一块宝,事事偏袒哥哥。所以她潜意识里有深深的自卑。一路打拼,省吃俭用帮助家里,想找个有钱男人,都是为了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比哥哥聪明、能干、有价值。
TVNZ的《我为什么是我》谈到,有的研究对象出生在不正常的家庭,比如父母吸毒、打架、喜怒无常等,孩子出生以来从没有体验过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他们长大后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这两种感觉,或者投靠对他示好的某个人或某个帮派,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 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决定着你如何跟别人相处 **
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可以习得对别人的亲密感和信赖感,有助于孩子交友和与人相处。
有个朋友,所有人都说他是好人,爱助人为乐,自己的事却从不麻烦别人。后来有一次喝了点酒,他说出他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从小教育他男孩子要坚强,要独立,受伤了不能哭,有事情不要麻烦别人。如果他在妈妈面前稍微表现一点软弱,或者请求帮助,妈妈都一脸不耐烦。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超级“懂事”,事事隐忍,生怕给别人添麻烦被别人烦。
因为这个"心魔",他跟人一起玩都免不了前思后想,生怕自己做得不好,揣摩别人是不是嫌烦他。所以尽管他人很好,但是很少处得深的朋友。因为好朋友是要双方都感觉轻松、平等才能处得久。
我们现在知道了,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使用暴力是被允许的,将来会家暴的几率也会比较大。
还有一种,国内很少记载,但国外有很多这样案例:那些对儿童进行性骚扰的罪犯,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有过被大人性骚扰的阴影。
**|| 幼童时期缺乏爱的人,长大后在爱情问题上有更多困扰 **
有句话是:“没有被爱过,怎么会去爱别人。”这句话可能有些绝对化,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小时候的爱缺失,会导致长大后的爱情问题。
从小感受不到父母亲人的爱又不受重视的孩子,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更好的爱情。比如男的不敢主动追求喜欢的女孩儿;女的对于“男神”止步于暗恋。
我的老同事娟子就是这样。她在家里感觉自己无足轻重,从中学开始就希望从恋爱关系中得到爱和宠溺。她进入恋爱很容易,因为她只对确信不会拒绝自己的男生示好,往往应验了“女想男,隔层纸”的老话。但她的恋爱往往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除了被宠,她体会不到爱情的激情。后来她在给她介绍的对象里选择了一个对她好的男孩子结了婚。她安慰自己:可能别人的爱情也是这样的吧,那些砰然心动、电光石火的爱情,也许只存在于艺术作品里。
幼年时爱的缺失有时还会表现出另一种形式。比如,父爱缺失的女人,有意无意地寻找年龄比较自己大,或者比较老成的男人做伴侣,补偿自己童年时对父爱的渴求。母爱缺失的人,也有类似的倾向。
**|| 童年时期的教育,决定你对生活的态度 **
人们对学前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期许。
我觉得好的童年教育/学前教育,应该是欣赏教育。鼓励孩子的个性、兴趣和长处,真诚的接纳、欣赏他这个人,让他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将来,无论他事业如何,婚姻怎样,都能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七彩人生的乐趣。
很多人说的学前教育,其实是一种进入小学的准备教育。这样的教育,固然能让孩子上学后因为比小朋友成绩好、见识高增加自信,有个好的学习生涯的开端。但是这样的学习根本上是为了别人的期许而学,自己本身的、内在的需求却被忽略。
所以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悲剧: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很顺利,是别人眼里的优秀孩子,但是最后却因为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而自杀。 记得那些让人唏嘘扼腕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自己的生活太缺乏乐趣,更无法给别人带来乐趣。”
03
总的来说,童年时期经历的亲子关系和受到的学前教育,会进入你的潜意识,决定着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爱情,和你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可以说,跟一个人是否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和学前教育会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和爱:生活上照料孩子,有质量地陪伴孩子/跟孩子互动,家庭和睦,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有明确一致的准则和期许。
学前教育,让孩子体会到欣赏和肯定:真诚地欣赏孩子,不是因为他会什么,而是因为他这个人;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和成长。
与你共勉。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