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的上海之旅结束了,这期间我参加了宗教学的会议,得到了晏会长和管老师的指点,也结识了其他高校的一些朋友,逛了外滩和徐家汇,见到了久违谋面的部长和阿青,还跑到了酒吧里去喝酒跳舞,也是很丰富的生活了。
上海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感觉比广州更像一个有包容性的摩登大都市:没有到处是听不懂的白话,更加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浓油赤酱的肉食和本帮菜,更加宽敞的街道和城市规划及秩序,地铁里更少的人,更多的外国人及外滩带给我的震撼,更繁华的城市以及似乎更低的消费,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另有一点,我认为同样是中西交流的窗口城市,广州更多的表现出岭南本土的特色,而上海则更深刻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藏书楼、徐光启墓、博物馆还是外滩的十里洋场、酒吧乐队,亦或是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宗教协会等对基督教和早期交流的关注,都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交流气息。也明白了吴老师为什么说搞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需要对拉丁文和法文的掌握。
让我深有感触的还有这次宗教会议带给我的启示。管老师在会后委婉的告诉我,我所提出的A教会的特点几乎每个教会都存在,而且其实仪式并不全面,至少还应包括查经,对慕道的安排等内容。此外晏会长还指出,我所描绘的只是信众的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之外其实也很需要关注。还有一些术语和概念的使用不够准确,以"去地方化"这个词语为例。他们的话使我意识到,我的论文既没有理论支撑,又没有足够的田野调查,更无新意可言,离发表其实还有非常远的距离。复旦大学蒋硕士的论文,为我以后的方向打下了样板。史学的论文一定要扎实,经得起推敲。目标很艰巨,具体要一步一步去实现。所以,1月份,老老实实的从著作到史料看起。
第三点是为自己昨夜的勇气鼓掌。在那个充满着布鲁斯和爵士乐的酒吧,我原本只是感觉孤身一人。但是渐渐的,我看到两个外国人伴随着音乐跳起来了,后来两个中国女孩也加入进去。他们跳得是那么自然和柔美,简单却富有魅力,身体是那么的灵动,既show出了自己,也注重和舞伴的互动。我也想去!我也是学过跳舞的人了!可是,我学的是hiphop,不是那种悠扬随性的音乐,而且我学的也不上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注重复习,课上的动作学过七八分就又忘记了,如今根本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我才学了两个多月,我不行。。。。。。我犹豫了好久,终于,喝干了杯中的洋酒,站上去了。讲真,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并没有用到多少,跳的也不灵动,和他人没有互动,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动作。。。。。。但是我站上去了!而且逐渐开始去尝试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最后一曲音乐中,场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那时我已经不在乎别人觉得我跳的好不好看,我已经把自己交给了音乐,让身体跟随它任意扭动。
现在,我是一个舞者了。以后,有任何跳舞的机会,我都会去参与,并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