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李雪
知名心理学专家。
从事心理学研究近10年,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孩子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在年轻妈妈群体中大受欢迎,追随者众。
李雪被誉为“中国最具灵性的心理学专家”,她的文字中闪耀着超强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高敏感的自我觉知,揭示爱与自由的真相,直戳人心。
这是一本关注母婴关系的书。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从自己内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脱。
我们透过对母婴关系的理解,来觉察自己的现状,从而对自己和孩子多一分允许,少一分评判和要求。
当我足够清晰,“我爱你”才可能真是有力。借由一本书穿越回自己的童年,也看到孩子的当下,用丰盛的爱款待儿时的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抚慰那个从不曾离开自己的,躲在阴影里的小孩。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怀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一路蔓延。
非常荣幸能在这个时期看到这本书,它颠覆了我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也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我自己的童年,不知不觉中,我更理解母亲,也更理解自己,现在,我迫不及待把它分享给你们每一个人,希望你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金句摘抄:
1.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2.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3.婴儿若在孤独中学会坚强独立,比如过早学会独立入睡、自我安抚,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
4.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5.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所谓的客体稳定性就是,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
6.婴儿需要经常通过妈妈的抚慰来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存在,就像照镜子一样,婴儿通过妈妈温情的容颜,照应出自己,感受到自己。
7.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婴儿、转移婴儿的注意力等,总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让他比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哭泣是婴儿表达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8.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而不要用夸张的哄抱、晃动等行为组织哭泣。面对哭泣的婴儿,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父母有定力。
9.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10.婴儿一出生就处在“全能自恋期”,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自己对世界有掌控感,呼奶唤抱,无所不能,“世界与我一体”。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 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婴儿从自恋走出来的基础。
11.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它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又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比如孩子指着一个昂贵的汽车模型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模型,真酷!”妈妈可以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是啊,这个模型真漂亮,妈妈也喜欢,我们一起欣赏吧!”那些从小及时满足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
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评判、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累积,终于让他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
12.若孩子希望和你交流、共同玩耍,请尽情回应孩子,与他的感受共振,如同协奏曲一般彼此呼应,幸福感十足。若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请给予他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比如孩子正在观看一幅画,专注而宁静,他与这幅画建立了联结,感受到它的精神生命,如果这时候父母自作聪明地横插一刀,告诉孩子这幅画的名字、作者是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等,那么孩子的感受就会被割断。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假如孩子的头脑中累积了大量知识,看到各种事物时就会第一时间去搜索知识,从而失去自己的感受力,让灵性的头脑变成流水线上的电脑。
13.请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教给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优秀?只要不是危险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比如糖果的美妙滋味,吃多了会有什么感受?电视、iPad带给人的体验,与真实的大自然带来的体验有何不同?孩子直接与事物建立联结,不被家长横插一刀,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14.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15.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16.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17.人生的意义是体验广袤、丰盛、自由的生命体验,当你追随自己的心,去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体验时,金钱作为工具,作为资源,就会追随你而来。如果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金钱作为资源,流动到你那里,岂不是浪费?
18.是不是需要父母很有钱呢?需要父母高学历、高智商呢?好消息是:这些都不用。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听见孩子的欲求;
及时回应;
诚实回应;
无条件给予。
19.不批判,只确认感受。
20.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比如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哭着对妈妈说:“我好想念小猫。”这时候,焦虑的父母会提出解决方案:“不要太伤心了,我们再买只。”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伤心,因为她妈妈对小猫的爱被否定了。如果父母之时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能完整地体验“失去”的感受,变得自然平静。
21.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很理解为什么我的母亲从小就对我非常严格,其实大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是把孩子当成了他们人生复制的傀儡,现在80,90后的父母虽然在这方面做的有所收敛,但是仍旧没有对孩子深入了解,甚至有些父母只是粗暴地照搬书上育儿方法,可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父母需要耐心去探索、理解自己的小孩。
这只是我看到的并摘抄下来,对我很有帮助的句子,还是建议大家,能够亲自去读一遍这本书,相信你们都能有所启发。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切勿用无知伤害了这天赐之礼。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功德圆满。
公众号:奕程的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