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待
父亲节的前几天,我早早地从网上买好了送给爸爸的礼物,心里还想着等父亲节当天的时候,一定要和爸爸说出那句徘徊在嘴边数百次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爸,我爱你!
父亲节真的来了,爸爸收到了买的礼物,但终于没有等到那句话,迟迟未说出口。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好不容易到了能够安慰、理解爸爸的年龄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说:谢谢爸,我爱你!现在想让爸爸高兴得话,就说:我需要你,爸爸!就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小时候,我们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大大的世界,宽厚的臂膀就是最安心的依靠,风雨时庇护,疲惫时依偎。那时,我依赖爸爸,我需要爸爸。
慢慢我们长大了,爸爸怎么成了越来越被忽视的角色了呢?
往家打电话的时候,都是打给妈妈,有时候爸爸接起来了,第一句话永远是"我妈呢"。渐渐地,爸爸好像习惯了这样,就算接起电话也会很自觉地说"你妈出去了,回来给你回电话"。
世上有一种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叫长大。
记得作家王朔曾这样描述他和父母的关系“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
恐怕很多人都和王朔先生有同感吧,小时候害怕,叛逆期争吵,长大后躲避,这些看似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终究抵不过最后失去时的难过与后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回首过往,留下更多的是对父母的亏欠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们总是向爸爸索取,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那无条件的爱。
在爸爸眼里,女儿是永远长不大的,因为他并不想让女儿长大。像余光中说的那样,"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
世界上所有的爸爸应该都想用急冻水把女儿久藏吧。发生在去年的一件小事,在我脑海里时不时的浮现。我爸有事要出去,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爸爸不放心,竟然把我锁在家里。像小时候那样,家里时常没人,担心我的安全就把我锁在家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我一个人在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很顺手的把我锁在家。我爸总以为我还是那个一丁点大的小女孩,却不曾发现,我已经是不畏惧黑暗的成年人了。
我们总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最亲的人,要求他们无所不能到完美的样子。会因为爸爸很长时间学不会使用微信而恼怒,生气,用恶语责怪他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学不会。
这份无条件的爱似乎变得理所当然,正是这样我们才不再珍惜。
我们不会像对待陌生人那样心平气和,说话不再小心谨慎,不再换位思考。我们会把在外面受到伤害毫无缘由地迁怒于他,会不顾他的感受的随意发脾气,而这些灰暗面都是我们很谨慎地藏于人后的,在爸爸面前呈现的是我们最糟糕的样子。
但是这份爱永远陪伴在我们左右,不离不弃,不增不减。这也是我们如此猖狂,肆无忌惮的直接原因,他们永远爱我,不是吗?
在爸爸面前,我们是自在的,坦荡的,永远是个小孩,因为他容忍我们所有的无理取闹。
我长大了,带着自由和憧憬。爸爸也长大了,负着责任和担当。
去年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爸爸给爷爷夹满了菜,又给我夹,之后还要把他的孙子搂在怀里喂他吃完,最后才顾得上自己。突然我觉得爸爸真的好不容易,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都指望着他。
真的像张爱玲《半生缘》里说的那样,"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成为他的梦想之前,他是谁?
皱纹和白发是"爸爸"这个词最深的诠释,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的最好的证明书,在此之前他也是个被自己爸爸妈妈宠爱的男孩子啊。
爸,你永远是我的英雄。这次,我想穿上铠甲,站在你的前面,换我来保护你。
深受中国式含蓄的熏陶,迟迟说不出的话,我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
爸,我爱你!
对爸爸的爱并不局限于父亲节这一天,希望我们平时都能给爸爸多打几个电话,说说话,聊聊天,告诉他,我们需要他,我们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