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讨论的是当今教育的众多问题,并且构思出理想教育的路径,这些都是针对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对于中国不一定适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目前仍在摸索之中。但是,我们可以把“教育”和“学校”分开看待,教育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它提供了外界的约束环境,用他律代替自律。但是,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方式。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转换视角,转换问题的焦点,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被打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学校的教育体制,但是阅读此书也是有意义的,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然后结合实际,运用到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之中,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第一部分 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我打乱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划分段落。
(一)外界的大环境
首先,需要了解大的环境背景,现在的教育理念是根据工业化特点决定的,其典型就是标准化;而现在的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更注重创新精神,所以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思维,作者运用“综合思维”的角度看待问题。现在,总听说要有大局观,但如何操作?可以借鉴作者的这个思考方法。
(二)激发学习动力
有了外界的环境,但关键还需内在动力。内在动力的好处是持续时间长,并且可以自我维持与自我增长。但是如何找寻内在动力?还是要获得满足感,体会到做这件事的“好处”。
(三)人们学习什么
人们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级别:数据 、信息 、知识 、理解和智慧 。前四个算效能,可以指导我们把事情做对,而智慧算效果,指导我们做正确的事。其实获得智慧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
(四)教与学
“教”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过程,但“学”是需要互动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知识,都需要内化与实践,然后通过解决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寻找改进方法,如此反复。
(五)科目和学科
作者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科学和艺术的区分。即便是科学,也需要把可重复的实验与富有想象力的诠释相结合。我想到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热爱拉小提琴。所以,我们可以多维发展,相得益彰,通过跨界,获得更多意外的收获。
(六)考试
这个部分,我对作者的观点持保留态度。我认为在学习知识中,练习和考试是必要的。因为《刻意练习》中提到,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而练习和考试就是我们获得反馈的好方式,每道题会有对应的知识点,如果没做对,证明相应的知识点没有理解好,还需要重新复习。的确,现在我们把“考试”看得太过功利化,但如果可以转变观念,不看重所谓的“分数”,或许心态可以平衡很多,也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考试。当然,作者讨论的可能不是如何学习知识,而且一个综合技能的培养。但无论如何,在学习的初期,基础知识的学习都很重要,没有坚实的地基,如何盖高楼大厦?
第二部分 构想理想化的终身教育
此书的一位作者丹尼尔·格林伯格创办了一所理想中的学校瑟谷学校,招收4到19岁的学生,毫不打折地实践了书中所有的教育理念。瑟谷学校没有课程、班级和教室的概念。玩耍是瑟谷学校最严肃的追求,学生们都在学习,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学生和老师没有人为区分开,所有人都可以学,所有人也可以教。没有考试,根据学生之间的反馈来自我评价。
这样的学校的确很好,但能在中国落地吗?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国家,而是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孩子的教育,现在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实际上,我们不缺方法,缺的是行动。家长应该首当其冲,不“管”多“陪伴”。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特性,从他们喜欢的事情入手,逐渐建立自信。不要只关注“起跑线”和“分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更为广泛的能力(像判断力、好奇心 、创造力 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教育看成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当下的成败,不足以说明问题。
其实,我是做培训工作的,对于作者的教育理念,更适合在成人教育中进行运用。像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不直接让各部门负责人做介绍,而是先让新员工去了解公司的某一个部门,根据他们的理解,讲述给其他新员工和各部门负责人听,各部门负责人随后进行补充。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起新员工的学习热情,培训效果会更好,总之,教学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后续还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内容活学活用。
对此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读书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