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培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了。
这段话逻辑性很强,由个体推至大众,由大众推至万物,最终升华了人与天地并立的主体精神。起于至诚而章明自性,然后教化感召众人,人性的发挥保证万物本性的发挥。天地万物的本性都发挥出来了,人类就完成了帮助天地培育万物的使命,那么人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叁(参同叁)。
天性属于儒家的哲学范畴,代表一切神秘而不可知的上帝意志。天性向人性的转化,是儒家哲学的一大贡献,也体现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高超智慧。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缺乏宗教信仰”的谜题,儒家认为人之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并立,人的主体意识如此强烈,也就冲淡了对天地之崇拜。中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此,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客观意志决定论,而中华儒家文化是主观意志决定论。
02
通俗地讲,基督教文化是上帝决定一切,“至诚”表现为对上帝的绝对崇拜与服从。而儒家文化更强调人的主体意志,“至诚”表现为发挥人之天赋本性,完成人之天赋使命。
宗教信仰显著的特点是人、神分立,人之精神寄托幻化为神,由于精神的需要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人能够代表上帝之意志,之所谓“天命”“天性”在于人的体现。
人的精神寄托于自身的天性发挥,寄托于化育万物,终极目标是实现“天地人”的并立,而非对天地的崇拜。不论是儒家发端——《易经》的“天地人三才”的思想,还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思想,更多体现了儒家内在的精神寄托。
人生的意义在于彰显天性,在于完成天赋使命,而无需外在的崇拜。至于“信仰危机”的偏激言论,更是无知与偏见,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存在,而不在于精神寄托于何种形式。一种文明的延续,定有其文化根脉的绵延不绝,至于是宗教文化,还是儒家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切莫厚此薄彼妄自菲薄。
03
至诚尽性,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守其分,这是大自然原本应有的状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按自然法则发挥其本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交替风霜雨雪,这就是天性的发挥。
只有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人是万物之灵,是万物之君。人类发挥其天性,才能以诚待物尊重万物,天性中包含着平等、互利、包容与和谐的品质。
“万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人类并不是万物之主宰,不能将其视为人之私有而去控制、去役使、去破坏,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物尽其性对人类是有利的,茂密的山林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清澈的江河滋润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优美的生存环境,人得以健康生活,得以长寿安乐。
如若违背万物之天性,强加人之意志于大自然,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肆意污染与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将失去生存的家园。偷猎野生动物果子狸,受到不明病毒对人生命健康的侵害,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不能尽人之性,也就不能尽物之性,天地万物失去了“诚”的本性,自然之失序其罪责在于人类。人不能承担天赋使命,更遑论与天地并立,人之主体地位受到质疑,须不断反思与纠错所犯之错误。
04
过分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工业之发达助长了物欲横生,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濒临崩溃。有西方工业化论者,过分强调工业化、科技进步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人类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按照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和达不到是一样的效果。中国古人有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非常深刻,值得好好学习领悟。而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利益驱动”,一切皆服从于市场化运作,之所谓商业化模式。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的红利基本上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所攫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资源枯竭和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作恶者,亦或是得利者,也许良心发现,也许是感觉到自身生存危机,遂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几个大国的倡议下,在世界范围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开始,吵吵闹闹二十年,很难形成共识,其核心问题是背后有本国利益作祟。
现在又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征程,进入了智能机器人和互联网产业化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人类社会如此快速发展,人们不禁要问,人类发展的终点在哪里?
当互联网模糊了时空观念,当智能机器人取代了人工,人类又如何理解自身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人类离开了地球家园,迁往陌生星球,这时候还能称之为人类吗?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于斯,长于斯,离开了地球,人类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类应该呵护地球母亲,不应该损害抛弃地球母亲!
05
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源,精神与物质永远不能分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哲学问题,万事万物终将回归本源。人类必定要关照自身,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永远都无法走进人类的灵魂世界。
正如人类永远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唯独产生人类,这是宇宙的终极奥秘,人类永远不会解开上帝之谜。并非固步自封,亦或排斥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是油然而生出一种担忧,人类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堕落,科技发展使人类的智力和机能退化。
人类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人之天性逐渐丧失,人类变得不求上进,贪图享乐,失落了灵魂,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万物之君,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人类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也使伤害变得更加容易。
未来的高科技战争,演化到最后将谁也无法控制。人类可以控制一切,改变一切,但谁能控制人类的欲望!如果不注重人类自身的内在关怀,不注重精神世界的重塑,工业文明的发展将是一条不归之路!
06
《中庸》提出“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思想,彰显了一种高度的责任与使命意识,也深刻地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对于中华文化之承继,儒学的内在价值就在于此,这种天地精神凝成了中华浩然之气。
儒家对于人性的哲学思考,并非立足于狭隘的人本主义,而使人性之光辉扩展至全人类,乃至惠及天地万物。尤其是“与天地并立”的思想,更体现了儒家哲学立论之高远,与西方所推崇的普世哲学异曲而同工。
古往今来的圣贤之人,无不展现出天地情怀与天人抱负,其人格之光芒照耀千万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之瑰宝,儒道文化蜚声中外享誉世界,文化自信即源于中华文化之优越性。
近代中国之屈辱历史,大多归结于技不如人、政不如人,更有甚者曰“文化不如人”。这些说法只及其表而未触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民族精神之颓废与文化之衰落。
满清王朝使所有臣民都奴服于脚下,更可怕的是在心灵上变成了真正的奴才,中华文化衰落到极致。虽然大清几个皇帝貌似倾心于儒家文化,可重满轻汉,大兴文字狱等恶劣行径,还是暴露其野蛮民族的低劣本性。
看看晚清臣民呆滞的目光,以及对国家的漠不关心,对同胞的冷漠无情,就不难理解泱泱大国为何如此孱弱。如打断了脊梁,如抽掉了骨髓,失去了精神和文化支撑的民族,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