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史以明己身,后人总是要尊重历史的。只是尽力不想把史实过分修饰,过分扭曲。在如今信息科技呈指数式增加的如今,各种各样的历史言情剧估计引人入胜的也只是脸和所谓剧情的组合罢了。写的初衷就是想用最贴近历史的讲解来为大家讲述一个个过去的故事,以史为鉴,人、事、生活是不区分年代和时间的。
“郑伯克段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通过记述春秋时间郑庄公与其母亲以及胞弟的政治斗争,表现了郑国阶级统治内部的互相倾轧。原文刻画了郑庄公的善于权谋、其母姜氏的狠毒其弟共叔段的贪婪愚蠢。最后庄公与母亲在颍(ying三声)考叔的帮助下重归于好,从侧面反应“孝”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02
读完了文章,看见了世事。就算知道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要求过去的姜母一样,但母爱子之心,我固执的认为不过是古往今来求同存异罢了。但古时的观念是很复杂的,这种文化里不仅包含着古人对于“难产”的误解,同时“不详”的可能性会更加的影响周母对于庄公的第一印象。尤其姜母不止一子,她还有共叔段。突然就很理解庄公,母不慈何谈子孝?尤其还是在后来如此严重的差别对待上。庄公和共叔段在婴儿时期,不懂世事,白纸一般让姜母为两个儿子的人生一个涂上了“凶兆厌恶”的色彩,一个涂上了“不敬兄长”的色彩。为后期的共叔段在当时的礼仪教条下违抗兄命埋下了伏笔。
03
过分的骄纵,造成的就是“捧杀”。过分的偏心,造成的就是“阴谋”。一切的悲剧总有其根源。姜母不顾一切的为了一个儿子而去打压另一个儿子,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从文中姜母请求让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不但没有同意且武公死后庄公即位的情形看。共叔段的才华本领是不如庄公的,这难道不是侧面印证“捧杀”教废材,“逆境”造英雄?至于其后书中所言,共叔段不遵守弟弟的本分,被庄公(《春秋》称为郑伯)围困于鄢城,顺理成章之势。但究其内因,还是姜母的无限纵容最终害了共叔段的一生。
这不是爱他,是害他。
04
以史为鉴,现如今,一个家庭,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并不是意味着一味的骄纵子女。高收入的小康生活使得父母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各种课后辅导班和培训机构的轰炸下,孩子的教育似乎看起来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教书育人,育人是要父母作为先锋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影响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教育可以被一个人所改变,所影响。这个人,就是把孩子的生命带来到世界上的你,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