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封闭了60多天以后,终于进入了佛学的殿堂。出现这个结果,我觉得是一种必然吧!随着认知的不断升级,远离了俗世的喧嚣和繁华,人的佛性终于在剥去了外表那厚厚油腻和污渍,开始慢慢的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大般涅槃经》说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无非是让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
最近很火的一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是进化心理学者和科学作家,书中说佛学让人更自由,佛法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 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至少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知道学佛的目的就是脱离苦海和六道轮回,达到涅槃寂静的状态,只有通过修行跳出轮回,才可以离苦得乐。
作为一位不用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不用看老板的脸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不愁吃穿的我,为什么会突然执迷于佛学呢?并且在掌握佛学基本脉络和体系之后,越发的喜欢佛学的理由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佛学里面有烧人脑的思辨逻辑。
1.最著名的机锋公案---风与幡的故事。
大师在台上讲课,下面2个小和尚为了一点小事发生争执,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谁也说不服谁。禅宗大师慧能在旁边插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此言一出,正惊四座。
从常识来讲,风当然是主动的一方,幡原来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刮风,所以幡动。两个和尚争论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运动到底存在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早就讨论过了。芝诺的“飞矢不动” 说一支在飞行的箭在飞行的每一个瞬间,占据着和自己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所以它的每一个瞬间都是静止的,那么每一个瞬间都是静止的,这支箭就是静止的。箭是如此,风和幡也是如此了。
风和幡没有动,但是你说它们在动,那么动的当然是你的心。慧能站起来大声的说:“动与不动都与大家的妄想心在作祟,佛性是无所谓动与不动的”。慧能法师在这里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实在是第一流的智商啊!
当我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窗外突然开始刮风下雨,我本能的关上窗户,不想让风把桌上的纸吹飞,然后突然转念一想,风没有动,纸也没有动,而是我的心在动啊。不禁宛然一笑!
人生的快乐真的有很多很多种,而这种因为思想碰撞带来的乐趣才是人类最高级别的乐趣吧!跟觥筹交错的喜悦相比就像是二人转和巴赫的交响乐之间的差别吧!
- 无我
这个概念是佛教里最常用的,也是最烧脑的。佛法最底层的原则就是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前两个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就是说万事万物都不稳定,忽升忽灭,忽聚忽散。“无我” 就是人是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如果“无我” 观点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到底谁在修行?谁在轮回?谁在行善?谁在作恶呢?《物不迁论》举了一个例子,说某人离家很久,突然回来,邻居问,你是当年的某某某吗?这人就说自己只是看上去像,实际己经不是当年的某某某,就像我现在,感觉跟过去的那个自己也不是同一个人。但是邻居突然对这个某某某说,你当初买的彩票中了五百万大奖,人家一直在等这位某某某回来领奖呢!这人立刻就尴尬了。
“无我” 这个概念,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更加不会应用。真正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人也就从意识上解脱了,“我”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七情六欲,烦恼,悲伤,忧愁呢?更加不会跟别人攀比,谁住的房子大,谁挣得钱多,谁家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生老病死的主体也不存在了,也不会为生老病死的事情痛苦欲绝。
第一次知道佛学是如此是充满思辨之趣,而学习的最高境界,万老师说学习有三个阶段,最高一级就是学会思考。佛学并不是之前单纯理解的烧香拜佛捐款,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也许没有古希腊哲学那么著名,但是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佛学思想之所以能在东汉传入,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挥光大,也是当时天时地利,至今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而我之前无论是学习历史还是佛学,全是支离破碎,东施效颦,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和体系,以至于感觉自己跟一个文盲差不多。发自内心的感激得到,居然在2018年这么美好的夏季,得到的熊逸老师,施展老师帮我打开了这扇门窗,跟着大师,身在家中,也能纵横千里,窥涉百家,正如曹操《龟虽寿》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