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别人学习”似乎成了我们发现自己“短板”之后的下意识反应。“向别人学习”的背后,暗藏着一个潜在的逻辑:我们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成为别人。
生活中,我们也不乏遇到被人要求向别人学习的时刻。
小时候,父母会要求我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老师会暗示我们成为“上一届学生”,街坊邻居提醒我们要成为“祖国的栋梁”。
工作后,朋友会提醒我们成为“很有钱的朋友”,公司会要求我们成为“我以前的班子成员”,亲戚会期望我们成为“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
而当前,在线培训的“微信化”如同一台放大倍数惊人的显微镜,在满足了我们学习欲望的同时,也将我们错误的学习理念暴露无遗。今天我们来聊聊“向别人学习”背后的思维陷阱。
别人是难以知晓的
向别人学习的一个弊端在于,我们所认识的“别人”很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完成对别人彻底的了解之前,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一个危险的尝试。
我高中时期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当时的班主任时常在课上强调她以前的学生是如何通过开夜车取得好成绩的,于是开夜车成为了判断我们是否用功读书的重要标准。更不幸的,我自己也误以为只有开夜车才是通向高分的必经之路。
虽然我身边确实有朋友通过开夜车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个方法在我这却完全不奏效,甚至还有严重的副作用。
开夜车的的我精神不振,高中三年几乎是在恍惚间度过,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成绩好不好跟开夜车关系并不是很大,真正重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办法。
美国摇滚乐教父玛丽莲曼森在《Nobodys》中写过这样一句歌词“我们是无名之辈,想要成为有名之士,而当我们死后,人们只知道我们是谁,仅此而已。”
歌词虽然略显悲观,但它阐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展现出来的部分和人们本来的样子之间的差别是十分巨大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通过标签化的信息去了解别人,但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人的成功,我们往往难以知晓。而基于这种标签化认知的学习行为则更为有害,因为我们所学习的东西,也许并不是促进成功的关键因素。
向过去的自己学习,更容易
向别人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很难了解到别人平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但如果学习的对象是过去的自己呢?结果很可能会有所改变。
向过去的自己学习有如下3个优势:
(1)了解日常作息,便于追踪控制
(2)了解能力所在,发挥专长
(3)了解脾气,便于调节
这3个优势,根本上也是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最容易掉入的圈套。
当我们不了解别人作息习惯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别人每天按时下班工作完成得非常顺利,却看不到他回家之后每天都在复盘自己的工作细节并不断优化。
当我们不了解别人能力所在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别人“扮猪吃老虎”,却不了解他以前为此所花费的许多努力。
当我们不了解别人的脾气的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处变不惊抗压能力巨大,却不知他们本来就神经大条,才能无所畏惧。
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今,信息更迭太过频繁,知识更迭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盲目地向别人学习,没有经过实践便照搬别人成熟的经验,往往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快速成长,顶多会让自己成为一棵嫁接了品系迥异枝条的树,最终变得不伦不类,丧失自我。
成功的学习在于自我的进一步提升,这需要深刻的自我理解与洞察,并且伴随亲自的体验与实践,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入骨髓。我们应该像一个收藏家一样珍视自己的每一次学习,让每一个进入收藏库的物品都充满底蕴,而不是像拾荒者一样潦草随意地捡拾路边的杂余,让自己的加变成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