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则故事,它讲的是关于一个撒玛利亚的故事:有一个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落在了强盗的手里。他们剥去了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个祭祀从这条路过来,看见他,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来到了这里,看见了他,动了慈心,治疗他的伤口,安顿他的住所。
单从这样的行为便判断前面两个人的冷血是草率的,还需考虑故事发生的地点。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危机四伏,经常有强盗出没,甚者伪装成伤员,躺在地上,勾引路人。
所以前面二人不施以援手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当时停下来就那个伤员,我会怎么样呢?”前面二人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可能事成后得到回报,也可能被强盗所杀。如果连命都保不住,就算事后有好处,也无福消受。
但是当撒玛利亚人经过的事后他却想的是“如果当时不去就那个伤员,他会怎么样呢?”可能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也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在那个地方,一个受了重伤的人极难存活。
这两派人的思考都是符合但是局势的,但是侧重点不同。一派侧重于施救者,另一派侧重于救助者。侧重点的不同趋势两派做出相反的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果任何决策的参照系只有自己,那么我们将好不例外的陷入个人主义。如果不考虑自身处境,那么我们的奉献和牺牲可能都是徒劳。人们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内疚,也会因事不关己而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