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八法是什么?
愿获得利养,不愿遭受衰败;愿获得快乐,不愿感受痛苦;
愿获得称赞,不愿被人讥讽;愿获得荣誉,不愿遭遇诋毁。
修行人若没有平息这世间八法,则没有看破今世;若没有看破今生,想解脱就难如登天。
---------------索达吉堪布
世间八法是住于所有人内心的狂妄鬼魔。
世间八法即是:
被当面称赞(称)就感到欢喜,被责难(讥)就感到不快;
名闻遐迩时(誉)就感到欢喜,声名狼藉时(毁)就感到不快;
遇到悦意之事(乐)就感到欢喜,遇到不悦之事(苦)就感到不快;
得到(利)就感到欢喜,失去时(衰)就感到不快。
——莲师心要建言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
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
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
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
八风不能动也。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览云:失可意事曰衰。是也。
[三、毁],毁者,毁谤也。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潜地而讪谤之。要览云:阴为毁讪曰毁。是也。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潜以善言而赞誉之。要览云:阴为赞美曰誉。是也。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以美之。要览云:阳为赞美曰称。是也。
[六、讥],讥者,诽也。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要览云:阳为诽刺曰讥。是也。
[七、苦],苦即逼迫之义,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要览云:逼恼身心曰苦。是也。
[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
皆得欢悦。要览云:适悦身心曰乐。是也
在《世间苦恼经》( Lokavipatti Sutta,AN VIII.6.)中佛陀指出∶“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
凡夫与修行人都感受到这些世间八法,他们感受的程度是有差别的。
佛陀接着说:“凡夫感受到得、失时,他们不去观照得、失的生起,他们不观照得、失的无常、苦和它的变易性,他们不於当下观照它的本质。他们的心为得、失所占有。对於生起的利得,他们感到欢欣;对於遭受的损失,他们感到不喜。
而苦、乐、称、讥、誉、毁的反应也一样。他们就这样地一直感受欢欣和不喜,他们不能解除生、老、死、扰、悲、苦、恼和失望,他们不能从苦难中解脱。”
善於修行的人则不同,佛陀说:“当他们获得利得,他们观照利得的生起,他们观照利得的无常、苦和它的变易性,他们於当下就观照它的本质。
同样的当失、苦、乐、称、讥、誉、毁生起时,他们就观照,他们的心不为得、失、苦、乐、称、讥、誉、毁所占有。他们不会对利得感受欢欣,也不会对损失感到不喜,同样的当苦、乐、称、讥、誉、毁生起时,他们不会感受欢欣或不喜。因此他们放下欢欣或不喜,他们於是能解除生、老、死、扰、悲、苦、恼和失望,他们能从苦难中解脱。”
世间八法的认识
世间八法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得、失’是对色相的执取;
第二组‘苦、乐’是对感受的执取;
第三组‘称、讥’是心意对他人言语的执取;
第四组‘誉、毁’是心意对他人看法的执取。
简单的说,那就是对五蕴的执取
第一组对色相的执取是色执取蕴
第二组对感受的执取是受执取蕴
第三组对心意的执取是想执取蕴,行执取蕴,和识执取蕴
第四组同第三组。
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概说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
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
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用四念处分析世间八法
若一个人常修习身念处,当他的六个根门接触到可爱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境时,他会‘念住’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并观察它们的生起,以及这些色尘的四大组合,久而久之,他会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些缘生之色尘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就不再在意它们的得到或失去。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受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对自己身心的冲击,当身心感受到苦乐时,他会马上察觉它们,并观照这感受的生起及它的生缘,而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缘生之法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会放下对感受的执取。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心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自己心意的状况。别人对自己的称赞、讥嘲、诋毁、夸誉等等,都只是他人一时的评价和主观的意见,毫无可取,犹如风一般难以捉模。
当他对这些称赞、讥嘲、诋毁、夸誉加以观照时,他会发现这些评价和意见的生起,都是境尘配合他人的五根及意门,思维之后而生出来的。
他人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作的评价和意见又如何有常;自己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在意的称赞、讥嘲、诋毁、夸誉等又如何有常;既然皆是无常缘生之法,那又何必自讨苦头去理会它呢;
如何解除执取?
解除对‘得、失’的执取是要观照色相的无常。
解除对‘苦、乐’的执取是要观照感受的无常。
解除对‘称、讥’,‘毁、誉’ 的执取是要观照心念的想、行、识的无常。
佛陀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
当一切的“行”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北传《法句经》2偈)
佛陀说:“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大念处经》)
1. 观照色相的无常
‘得、失’是对身外色相的执取,这要修习身念处,这在佛法上称为外色,包括一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吃到的、摸到的,它们都是由四大组成,靠众因缘而出现,因此是无常的。
若知色相的无常,就会知道它是会随时变易的,或者变坏了,变质了,消失了,换了主人或场所等等,执取於它们只会带来伤心和失望,也即是苦疼。
2.观照感受的无常
‘苦、乐’是对身心感受的执取,这要修习受念处。受是六个根门接触六境时所生的,有眼触受,耳触受,鼻触受,舌触受,身触受和意触受。
普通的三种感受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苦受,乐受是很容易觉察到的,不苦不乐受则要修习到心极平静时才能觉察到,这要靠修习禅定。所有的感受都是缘生法,因此是无常的。
3.观照心念的无常
‘称、讥’,‘毁、誉’ 是对心念的执取,这要修习心念处。
心念可以简单的分为善心与不善心,修习者应知晓心有贪着,或心离贪着,心有瞋,或心离瞋,心有愚痴,或心离愚痴,心集中(收缩),或心散乱,心广大,或心狭小,心有向上,或心无向上,心有定,或心无定,心有解脱於烦恼,或心未解脱於烦恼等等。一切的心态都是五根接触外头的五境带来的,它们都是缘生法,因此也是无常的。
4.观照诸法的无常
不认识世间真相,对世间八法的执取就是烦恼,这是因为我们的邪见的关系。邪见是在与四种邪见相应的贪根心里,即对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的不善心所,《阿毗达摩论》解释它是一种错误见解。
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世间的诸行法是常,是乐,是有我,是净。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谨见圣者等。这四颠倒是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
这种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能出离,也不能证悟涅盘。一切的现象不外是外色与内色,以及我们心意对它们连生的心法,这些色法与心法,皆是缘生之法,因此是无常的。
世间八法的延伸
扩大世间八法的范围来看,一切世间两极的有无、贫富、贵贱、大小、高下、成败、善恶、垢净、愚智、凡圣、空有、乃至生死,都是心在分别所致。这些都属於想与识的范围内,是属於心法,皆是无常的。
修行的人对於到来的得、失、苦、乐、称、讥、誉、毁,只是默默地接受,不生欢欣和不喜,内心清楚的知道,这些都会很快的消失的。
佛陀说: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南传《法句经》277偈)
佛陀又说:“在这些人群中,能够渡彼岸的人很少,至于其余的人,都徘徊于此岸。那些善于遵照正法,依教奉行的人,他们将能到达彼岸,渡过那难渡的死亡领域。”
~~~~~~~~~~~~~~~~~~~~~~~~~~~~~~~~~~~~~~~~~~~~~~~~~~~~~~~~~~~~~~~~~~~~~~~~~~~~~~~~~~~~~~~~~~~~~~~
世 间 八 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相当重要,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的一切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表明他只是在复述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的书,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的,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而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而且人有不安全感,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当中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这是绝佳的忠告。踏上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得到证悟,这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种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世界,佛教已然成为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事业兴旺、改善生计、获取利益、驱除邪灵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为了装点此生。西方社会也好不了多少。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法并没有真正用于证悟。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这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因为佛教之路对自我来说,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然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对此做过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指的是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如此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部陷阱,这也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世间八法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自己就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当中,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久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不喜欢输;我们多么喜欢受人关注,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受重视,我不想被冷落。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当真严肃看待我作为心灵友伴的角色,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会斫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很遗憾我得这么说,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是需要锻炼的。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藏文,意指"修心"。这个修炼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怀有何种动机?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们是真正想要证悟,还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放松和疗愈?抑或是我们在生活里遇到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所以想从中复原?提醒你,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修习佛法,即便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真能带来某些世间利益,我们却将失去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出来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地、禅修、行为。请注意,这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太多的方法毫无见地:各式禅修,新世纪音乐……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不是在批评方法,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这些方法只能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只能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禅修与行为。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见地?通过研读,通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可以辩驳,可以分析。因此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见地,你获得对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再去选择方法。
此刻,我们可以说拥有出离心是我们的见地。我们所谓的出离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观赏电影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出离。为什么?因为即使银幕上发生着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也知道那不过是一场电影,完全是假的。其中也许有动人的爱情或悬疑情节,我们甚至会感动落泪,然而我们内心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
比方说,在电影放映当中,如果我们想要去洗手间时,我们会有勇气起身前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并未真的陷入其中。这是为什么我们称此为"出离"--我们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见地,我们了解到它徒劳无益的一面,于是有真正的出离。但在所谓生命的大电影里,却很少人拥有这种勇气。
当然,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影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须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知道它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总是认为这是真的。如果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由于我们的善业和我们的福德,身旁的一个人会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因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为此我们需要有很多福德。比方说,正当这个人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电影时,可能身后有个人恰好在咳嗽,我们就失去听到这句话的机会。这种事情总是发生,那纯粹是欠缺福德。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当中的哪些陷阱,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福德。
因此现在我会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一面,就是见地。拥有这个见地并不表示我们得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满都,并且住在一个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了解到生活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要始终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始终记得处境的实相。
然后情况就会变得十分有意思。明知那是一场电影却继续观赏,在其中经验所有情绪,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因为操控权在于我们。任何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刻,任何操之于别人的时刻,都是没有意思的。但这次的确操之于我们,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情都如此真实。请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本应是生命里出现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吗?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便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总是重复,没有止尽。我们交过多少女朋友?我们换过多少男朋友?但情形似乎总是一样。没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没有天时地利。为什么?问题不在于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不是那样。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总是带着希望与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期盼也不会停止,反倒是倍增了。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就期盼更多。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发展明智的期盼。这是"娄琼"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说,当我们睡醒时,可以检视一下:"我们好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切顺利吗?"如果我们一切顺利,我们很快乐,我们非常好,我们接着来塑造一个明智的期待:"这不会持久,这种情况过去从来不曾持续,这会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快乐会因此而持续得久一些。而当我们经历困难时,当我们遭遇问题和令人头痛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想:"这不会持续。过去我遭遇过许多问题,但我都度过了它们,它们不曾持续,这次也会一样。"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眼下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遇到的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又会显得无足轻重。
我认为充分认知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无论看电影,还是走过这世间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认知都是很好的。此刻我们就可以开展出我们正坐在这里的认知。
我们讨论了见地,那么禅修呢?禅修的藏文是"贡",意指习惯于某件事。因此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还得去习惯这种了解。我确信你们已经多次听过这个譬喻。如果我们想去认识某样东西,譬如酒,那么我们首先就是尽可能多去酒吧;再接下来,你或许想要尝试不同的酒,便试着调制某种鸡尾酒什么的;而最后,也许你嗜酒了。没有人生来就是酒鬼,你必须去学习,去修炼,然后才能变得离不开酒,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几乎像是有关酒的证悟。禅修就是习惯于某件事,这就是我们得去做的。
现在,许许多多大师劝勉我们做止(奢摩他)的修持,我同意,因为止是打基础。止的修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现在我们的心像一块木头,坚硬死板,止让我们的心富有弹性,以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假设你此刻正在生气,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气,你办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当下立刻发火,你也办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心没有控制力,必须等到发生某些事情,有特定的因缘,才能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无法控制心,而止带给我们那份控制力、那份弹性。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世间八法,那么观修的方法是什么呢?可以称之为"动中修行"。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做起来相当困难。为什么?因为一个累犯又来了--我们的期待。如果我们留心省视,会发现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不会被忽略。每一件事--包括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衣服,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讲法地点:澳大利亚,金刚持寺
时间:1996年7月
~~~~~~~~~~~~~~~~~~~~~~~~~~~~~~~~~~~~~~~~~~~~~~~~~~~~~~~~~~~~~~~~~~~~~~~~~~~~~~~~~~~~
对治世间八法的方便
帕绷喀大师 著
(江波)仁钦曲札 译
火鸡年,帕绷喀金刚持住锡于昌都甘丹降巴林寺时,为便于学人如何对治断除世间八法,特缉录《道次第广论》等而成此文。
敬礼上师!
《善住意天子请问经》中说:
得诸利称与誉乐,不应于彼生骄慢,
虽遭无利称毁苦,愿无耽著护世间。
《妙臂请问续》中说:
“称无称与利无利,苦乐如是毁誉等,
以心善破诸世法,罪恶渊薮应舍弃。”
《亲友书》中也说:
“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
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
此段劝诫国王对八法应等量齐观。受用圆满之“利”与贫穷之“不利”,身中无病心情舒畅之“乐”与(相反之)“不乐”,名声远播之“称”与(相反之) “无称”,他人当面对自己恭维之“誉”与(相反之)“毁”。这八种法是世人最为执著的,最容易生起贪嗔,但由此生起的贪嗔只不过是错乱心造作的颠倒作意,所以贪嗔本身不是取舍境,我们应如注疏中所说的那样:“于利等四不生欢喜与贪著,于无利等四不生苦恼与嗔恚,于彼等八法应平等住!”
《道次第广论》中说:“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以及“思维誉等无功德之理,思维有过失之理,故于破此应当欢喜”。
“若他赞我称誉广大,全无现世长寿、无病,亦无后世获福德等二种利益,若彼失坏而不喜者,则与无用沙屋倾塌、诸愚童啼哭等无有异,应自呵责而不贪著。如云:
赞称及承事,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无病,非令身安乐,
我若识自利,彼利自者何?
又云:
若沙屋倾塌,儿童极痛哭,
如是失赞誉,我心如愚童。”
“赞誉等者,于诸非义令心散乱,坏灭厌离,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则于彼等令心厌离。如云:
赞等令我散,彼坏厌离心,
嫉妒诸有德,破坏圆满事。”
“如是令我退失誉称及利敬者,是救护我脱离恶趣,斩除贪缚,遮趣苦门,如佛加被。如是思已,应至心灭嗔、生喜。如云:
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
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
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若有解我缚,我何反憎彼?
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
闭门而不放,我何反憎彼?”
其他如《入行论》所说教授,破除对作毁谤等三事的无法忍受:“心非有体他所能害,若直害身、间损于心,毁等于身亦不能损,既于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如是思已,断除忧悒,忧悒若灭,嗔不生起。亦如论云:
意非有形故,谁亦不能坏,
由耽著于身,故身为苦损。
毁訾及粗语,并其恶名称,
于身若无害,心汝何故憎。
霞惹瓦云:‘若于康垅巴,内邬苏巴,照巴三人,任说何语与向土石,全无差别,故得安乐,后时诸人耳根薄弱,故无安乐。’若对馨敦说,某作是言,答曰:‘暗中可骂国王,汝犯离间应当忏悔。’有谓慧金刚瑜伽师云:‘人说我等为伏后者。’答云:‘人不于人作言说事,又于何事。’次云:‘速断离间。’若作是念,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于我不喜故不欢喜。若余不喜我,于我有损可为实尔,然此于自全无所损,故应断除不欢喜心。 如云:
余不喜于我,此于现后世,
俱不损于我,何故我不乐。
若作是念:虽他不喜无损于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故于毁訾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所得利养须置现世,憎他之恶随逐而行,故无利养速疾死没,与以邪命长时存活,前者为胜。设获利养长时存活,然于死亡终无免脱终须有死,至临终时,先经百年受用安乐,与唯一年受用安乐,二者相等,唯为念境。儿时苦乐无差别故,比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二睡醒时,乐与不乐全无差别。如是思维,若于利敬能破贪著,则于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以不求于他显我殊胜,虽不显扬喜无退故”。
《宗喀巴大师散集》中说:“是故此虚荣心有白、黑、花三种,黑者易知,余二多有错乱,慎勿放逸!”至尊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到:
现世如欺岂不知?受用如幻岂不知?
快乐如梦岂不知?毁誉如响岂不知?
亲友施主徒众三,我瑜伽师无所需,
汝世俗辈乃需之。财物资具喧闹三,
我瑜伽师无所需,求虚名者乃需之。
以及:
为摧世间八法故,世尊人王说诸法,
如今自诩智者众,谁不热衷于八法?
为舍世间诸业故,佛说守护戒律法,
如今持戒尊者众,谁不身陷俗务中?
《最初修心》中说:“众生依怙说得好:现在一般法师、律师、禅师,也不过是想有现世的法师、律师之名,闭关修行的人在门楣上写些字,表示修行人不会客,也无非是想有现世的禅师之名。行布施,也只是希望得到现世的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比如把糌粑粉抛到水里,毫不相干。甚至做一点点供养,也希望别人看见。任凭做什么事,都有这个无所不想的观念来参加,任何善行,都是在追逐名呀名呀!‘名’像个骑士,它索着我们的一切。因此士夫们!我们必须用枪戳穿攀缘现世的观念,如果不戳穿它,那么,一切习教、持律、说法和参禅,都不能关闭三恶趣的门,都不能回避三恶趣的苦,而这样的法师、律师和禅师有什么用处呢?” 以及格西奔为了施主的情面,希望施主赞叹庄严而做供品的故事。
嘉色仁波切说:
“亲友承事皆舍弃,求他承事舍心衰,
乡亲受用悉舍弃,复为好名心所缚,
如断铁镣被绳捆。”
博朵巴曾说:
“人所不欲四世法,解脱行者自选择,
不触于库藏无损,触者为他做嫁衣,
利等四法视为他,如同失物应了知。
多康觉沃持蜜行,招蜂利等引仇敌,
权势广大苦海涌,俗语亦然应了知。”
正理自在说:
“希求世间八法事,赞毁以及称无称,
利与无利乐与苦,于彼欢喜或不喜,
种种分别生起时,不可自矜为佛徒,
过去将来与现在,八法等起有或无,
当于自心作提问。”
格西桑摩瓦说:“此世间八法之事周遍于我等一切有情,其中欢喜快乐尤为周遍,在此大地之上,众有情熙熙攘攘莫不为希求快乐而行。然乐之根中有苦不应欢喜,于苦不应灰心失望。若注重现世之乐而对后世漠然,以为做某事才有快乐,则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一切所做皆成现世者、世间八法者,应如是思维。于下述者,亦应如是思。若所求之乐未生,想‘如彼出生即当欢喜’而生值遇之爱;彼若现前,想‘我甚欢喜’而生现喜之爱;彼若已生,想‘当不离此’而生不离之爱;若现在无乐而昔曾受乐,想‘我当时欢喜快乐’而生味著过去欲之过去爱;若生苦与不欲事,想‘若无此苦,我当快乐’而生远离之爱;若彼不生,想 ‘彼不生起甚妙’而生不值遇之爱;若苦乐皆非,则生欲彼不衰之爱,故彼等一切皆随贪爱转,乃是世间八法者、现世者。”
觉贡钦摩说:“我们也应该像以前格西敦巴所做的那样在念诵偈颂时,甚或是一偈句,都应依止对治,断除世间八法”。敦巴仁波切对于这世间的一切享受都是弃舍了的。有一次,因为街上请吃饭,他教功德自在说:“今天你到那里去吧!我因为想做一个弃舍世间享受的样子,所以去不成。”他说着穿一件破旧的衣服,披一件大氅。褪出两膊,把两袖搭在左右肩上。有时走进柏树林里,有时拿了一根滕杖支着下颌,口诵:
世间智者利与衰,苦乐毁誉及称讥,
世间八法非我境,一切当作平等观。
有时又念:
我今求解脱,不须利敬缚。
他这样走来走去地念,有时全念,有时念一点,有时念一半。在他本人,并不需要那样做,这是为的教导后人。瑾哦瓦也常常念这个颂文,而等观八法。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
“是故如来说:凡夫无自利,
终不生欢喜,故莫亲凡夫。”
不拆除现世的牛鼻绳,任做何事都逃不出自利的俗套。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主人对仆人,仆人对主人等相互欺骗者,比比皆是。
耶协嘉措大师说:“入自利洞窟,见利他皱眉”。为了希望别人赞叹自己的证德高妙、相续调柔等,对别人装出恭敬和举止文雅的样子,表里如一正直之人极为少有。遇到别人呵责怀疑便心绪不宁,自己没个决定。别人向自己合掌敬礼或称呼自己为仁波切、格西拉、先生等便满心欢喜。反之,若拳脚相加或直呼己名,或称某某札巴,或喂等,则生忧恼等之辈无量无边。
如果修暇满、死无常等达到扼要的话,这些便容易遮退。不仅如此,二种菩提心的修心,对于对治八法也有很大的力量,如《摄正法经》中广说:“说空性者无住故,诸世间法不能劫夺。无利之喜,亦无无利不喜;无称之勇悍,亦无无称之怯弱;无毁之畏惧,亦无赞之欢快;无乐之贪,亦无苦之忧恼。如是诸世间法不能劫夺者,为通达空性,如是不能劫夺故,应通达所说空性。”又说“诸凡菩萨仪轨……利与无利,称与无称,赞毁乐苦不能撼动,一切知量……”
又《最初修心》中说:“若想至心求法,然未最初的舍弃现世白、黑、花三种所作是最重要的。其中除埋怨发牢骚等之外,大家都容易知道像杀生、偷盗等黑所作是非理的,也容易断除。但白所作或花所作之类,如不舍现世之耽著,而忙于灌顶、说法、造像、施舍、经忏、印擦擦、绘护轮、降魔、放咒及日课等,能断除这些的就很少了。心不离现世的耽著,所作再妙亦无意义。”
总之,善与不善一切都是心的功用故,此心应不招致天、鬼、人三者嫌恨才是。因陀罗菩提王在《智慧成就》中说:
“所作业随一,皆身口意作,
余无第四种,彼等应观察,
无心唯身口,绝不能造作,
彼若无词句,亦不能出口。
是故身口业,是意之变化,
众生以自心,随作善不善。
有益诸业者,一切善观察,
颠倒乃非福,诸胜者善说。
是故善不善,皆心所造作,
心亦能破坏,众生师所说。”
《迦叶品》也说:
“如为海水漂,却因干渴死,
爱多法放逸,法海随恶趣。
比如巨囊药,世人所珍爱,
病者不服用,此药终无益;
比丘具戒德,见闻然不除,
非礼烦恼病,彼勤闻无益。”
我们对这段经文应认真考虑。这里说的意思是:某些人一生都在实践佛法,别人都认为他们是佛弟子,他们本人也认为自己是个佛弟子,而他们最后却像渴死在海中一样,死后堕入恶趣。这究竟说的是何许人呢?回答是:就是那种经受不起现世的痛苦,放不下现世的快乐,要快乐、要幸福、要名声,从灌顶说法到日常念诵,所有的一切都在忙于现世经营的人。我们在轮回中所受的一切苦,都是世间八法招来的,但我们世间八法的白、黑、花三种所作仍在不断地增长膨胀,而这一切所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背负无益于治病之药而行一样。
有人不理解要绝不考虑现世的快乐而整个地加以抛弃的原因,甚或会想:“一切以世间八法或烦恼为动机所造业都是罪恶?都是恶趣的因吗?”总的来说,以世间八法为动机所作的白、黑、花三种,一切未由殊胜出离心所摄持的,纯系领受轮回苦之因。所以说,以烦恼为动机所作诸法皆成无益。然而,是否成恶趣之因或罪恶则分二种。上、中、下三士道中下士道之善,全是由希求轮回所积集的,所以,是由世间八法与烦恼造集的,更确切的说,是由贪所集之善,这些是善非是罪。又,下士道中,希求获得欲界天人圆满而积集布施、持戒等福德,希求获得色界与无色界圆满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与止观双运三摩地等,这些虽然是由烦恼与世间八法作的,但不是罪而是善。在诸大教典中,这些善称之为“福德同品善”。同样的,属上界的一切烦恼及其所集业亦非不善。“救怖与正愿戒”及“正愿施”等并非是不善,所以,虽是世间八法与贪等烦恼所造集,而非罪与不善者有很多。圣无著说,谄诳等上界之一切烦恼,因奢摩他坚固及众多善法摄持故,非成不善。
那么有人会问:“究竟何为善,何为不善呢?”当知诸佛菩萨最为呵斥、绝不赞叹的那些业及其动机烦恼为不善,与此全然相反之业及其等起为善,二者皆非之身口意业为无记。如此看来,以烦恼为动机然非是罪者为数众多。但是,为了现世的利养、名闻、快乐而作灌顶、说法、念经、诵咒等,就会变成罪障之蕴,像这种贩卖甚深法,贪婪心、损害心、谄诳、诡诈、谄求、侧求、研求、以利求利(五邪命)及绮语等一切罪障,犹如豪雨不断倾注。由念及此,诸位祖师多说:“若不离现世之耽著,任作何者莫非是罪。”
又,因耽著现世故,一切所作皆是胜义之罪,由念及此,故说一切是罪。大成就者林日巴曾说:
“轮回分别城邑中,世间八法僵尸游,
此即可畏尸陀林,师当于彼修等味。”
《宗喀巴大师散集》中说:
“愿于世间八法者,自心获得平等性,
恒离世法之纷乱,以诸法喜而养生!”
~~~~~~~~~~~~~~~~~~~~~~~~~~~~~~~~~~~~~~~~~~~~~~~~~~~~~~~~~~~~~~~~~~~~~~~~~~~~~~~~~~~~~~
对治世间八法与噶当派“十秘财”
格西仲敦巴曾对一位比丘说:“觉窝瓦!绕塔固然是可喜的,若修一种法,比这更可喜。”比丘认为是喜欢礼拜,就去拜佛,但仲敦巴还是那么说。如是,他去念经和修定,仲敦巴也还是那样说。比丘请问:“那么,做什么好呢?”仲敦巴连答三次,“舍弃现世!”
噶当派格西祥·那穹敦巴有一次说:“我跑去向觉窝(阿底侠尊者)求法,但他只对我说了些舍弃现世,修慈、修悲、修菩提心的话,而不说别的。”仲敦巴听说后言道:“觉窝教诫的核心就是这个!连祥这样的大格西都不懂求法。”祥后来也对学人说:“如果你想修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舍弃现世!”
此中之【现世】,广说即世间八法,略说则摄为现世的衣、食、名三者,这三者应该舍弃。
三者之中尤以名为最坏。大多数法师、律师与禅师虽能不计较饮食,仅以花石辟谷术生存;不计较衣着,衣衫褴褛,缀满补丁;背靠寒岩,泥封洞门而作闭关。但在心底深处,他们仍然希求名声,梦想当地的居民都在门外交口称赞他们是住关的贤德大修行师。许多智者班智达与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这样受骗的。杰·卓尾贡波说:“闭关书字于门橱,表大修行不会客,贪求现世禅师名。”又说:“无所不想此分别,任作何事皆参予,所有善行遭损耗,为诸盗贼所掠夺,是故众人应以枪,戮穿现世之分别,如若于此不戮穿,习教持律参禅等,三恶道门难关闭。”阿里巴大师说:“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是为了现世显赫这个野心,它又增长你的我慢、嫉妒、嗔恚、贪欲而成为轮回之因一一【集】。所以你这个修法的念头实际上恰恰能把你抛入恶趣,这和犯罪堕恶趣没什么两样。”
所谓【世间八法】是指获利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感到快乐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有了大名气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有人赞叹你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这八种。你如果想修法就必须对这世间八法等量齐观。
所以《亲友书》中说:“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大成就者林日巴(注58)也说:“轮回分别大城中,世间八法起尸游,斯乃最可畏尸林,上师于中作穰除。”
不管你是法师、律师、还是禅师,也不管你自以为所修的是如何地高深,如果混有世间八法,这一切便都是虚假不实的。正如嘉瓦果仓巴的弟子扬贡巴所说:“法是大圆满没有用,必须补特伽罗到了大圆满的程度。这类人,说法值马价而有余,其人则值狗价而不足。单是法说得到家,而自己并不修行,这就和把戏的歌唱,鹦鹉的念诵没有差别。我们所需要的是:对于法门,了解一个,了解两个,就要拿来修行;知道一个,知道两个,就要结合到自己的相续。我们所不需要的是:法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上出现;心与法像糌巴粉和水不相合一样;在法和补特伽罗的中在了很大的空隙,连人也可以穿过;佛法像肺煮在锅里漂来漂去地在嘴巴上面浮着;因为这是完全不能得到法的利益的。有很多人非常别扭,桀傲不驯地毫不听话,到那个时候,他们是绝不能达到佛法的要求的。我呢!是把【舍弃现世】作为修行中心的啊!
因此如果不舍弃现世的八法,遑论修大法成佛,就连三恶趣的门也难以关闭。要修法就需等观世间八法,修习噶当派舍弃现世的教授,它的名字叫做【十秘财】。所谓【十秘财】是指:四依止、三金刚和出、入、得三事。四依止者: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三金刚者: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出、入、得三事者: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得到圣位。
【心极法依止】者。意为怀著这样的思想修法:“这一次我侥幸获得难得利大之暇满妙身,它是不会久住的,我是决定要死的。在我死的时候,除了正法之外,现世所拥有的利养名声等荣华富贵,没有一点用处。
【法极穷依止】者,假设你自忖道:“那么,如果我不去成办现世快乐的方便而去修法,恐怕连起码的修法顺缘都没有,我会变成一个乞丐的。”如果这样,应思: “我愿为法修任何苦行,如果这意味着要成为一名乞丐,那就让我做好了。就算只能靠乞讨别人的粗恶衣食生活,我也要去修法。
【穷极死依止】者,意为绝不放弃修持。如果你又想:“我这样不积蓄少许财物去做个乞丐,法是可以修了,但因没有维持生活的条件,我恐怕会因缺衣少食而死去。”这样的话,你应该想到:“我在以前许多生中,从未为了修法而舍弃生命,如果这次能为修法而死,我就认了。而且无论是贫是富,我们都一样会死的,为法苦行而死要比富人为了致富造罪而死意义大得多,所以如果我修法要冻死就让我冻死吧,要饿死就让我饿死吧!
【死极荒沟依止】者,如果接着想:“从现在起到死为止,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的,如果身无分文,在我病的时候有谁来照顾我呢?在我老的时候有谁来帮助我呢?在我死后有谁来料理后事呢?”这些念头都是对现世盛事的贪恋。当知你无法确定能长命百岁活到老。应思:“我修法不需要什么人照顾,死后像野山沟里的死狗一样,尸身上爬满蚂蚁也可以。”对什么都不贪恋,在僻静的茅篷里修习正法。
【事前无牵累金刚】者,当你准备这样子放下一切去修法时,你的父母亲友等在百般阻挠无效的情况下,这些情深意切犹如自己心脏般的亲友会为你的离去哀伤流泪。即便这样,也应毅然决然如金刚一样不可动摇,不懊悔,不贪恋,到僻静的茅篷中去修清净的佛法。
【事后无愧悔金刚】者,如果你舍弃现世而离去,人们会对你厌恶讥毁,说你是个下贱的流浪乞丐等等;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不要放在心上,应思:“如果他们说我好的像天神一样,让他们说去;如果说我坏的像魔鬼一样,也让他们说去,对我来讲没有区别。照顾现世亲友的面子,是许多过失的根源,也是修法的障碍。”
【与智慧金刚同行】者,是指绝不违背所立的誓言,永远抛弃毫无意义的贪恋现世的经营。修法意乐坚固,把生活与修法结合起来而相一致。
【出于人群】者,意为把贪恋现世盛事视为仇敌,与那些希求现世的贵贱人等,哪一个都不像,举止如疯颠之人。这就叫【出于人群】--现世的人群。
【入于狗伍】者,指衣、食、名三方面吃亏,为法甘愿忍受饥渴疲劳。
【得到圣位】者,指住僻静处,舍弃一切俗务,修法至于究竟,今生获得 【天中天】佛位。
所谓【舍弃现世】主要舍弃的是现世八法的贪著,如果这个能舍就不一定要抛弃一切资具去做个乞丐。大德先贤们曾为我们树立了许多舍弃现世的榜样,像嘉却·格桑嘉措与班禅·洛桑耶协等。
还有我们的大悲大师舍弃转轮王位而出家,寂天菩萨,大觉窝吉祥阿底峡等也都是舍王位而出家的。宗喀巴大师也一样,他听从妙音之教,把近千名哭泣不舍的三藏法师留下,只携带八名清净弟子眷属去离事专修。当时汉地皇帝曾派遣大臣持金字诏书来迎请大师,然未能请到。
这些大师只靠苦行与乞食生活,把时间都用在专心修法上,他们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就是觉窝噶当派的【十秘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