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v.cntv.cn/video/C21017/bd3c5857415a4ad0b6155554ff06d915
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中谈到了陶渊明归隐的事情: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从这些叙述中归纳,可见于丹教授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甘心“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不愿意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委屈,其意义是使后代“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这些说法十分新鲜,和传统的陶渊明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共性的意见颇不一致,有必要予以商榷。
探讨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其《归去来兮辞》是最为直接和可信的材料,其文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暮春,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们读着这篇文字,发现其中处处折射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激之情,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否定和失望,决绝的态度异常坚定,傲岸的情绪盈溢汹涌,是一篇摒弃污浊世俗、追求高尚境界的宣言书。
文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直接套用《论语》的文句,引典事以表达对时政的否定。《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文中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其中刻意用到“植杖”,这也是套用《论语》的典事,以表达与统治者的决绝。《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中甚至直白地呼出了弃世而去的口号:“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于丹教授的书中也提到了这篇文章,甚至还引用了其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关键文句,怎么就能将陶氏归隐的原因简单地介绍为为了保持尊严和快乐呢?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隐士代表,他存在的意义是巨大而宏深的,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的层面去解读阐述,但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于丹教授主张的“心里开出乐土”说法相去甚远。有人说于丹教授的书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陶渊明被介绍成这个样子,如果靖节先生九泉有知,说不定也会很着急,很生气的。
另外,于丹教授书中说陶渊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笔者猜其中的“构置”大概是“构建”的意思,但这个词语连《汉语大词典》中也查不到,以后修订时应该让他们收进去,其源书证就用于丹教授书中的这句话。不过说到“虚拟的田园”,这就又很惊世骇俗了。陶渊明归隐后确实是当了农民,过起了田园生活,因而成为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于丹教授却说他诗中的田园是“虚拟”的,看来又有独具慧眼之处,我们得静等于丹教授娓娓动听地徐徐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