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些语言会让人产生误解,责任确实在于说话者,而非听话者。我们需要把控好自己的语言,避免让人混淆产生误解,需要改变以下三个习惯:
1.将事实和意见混淆在一起。
比如,事实是“你忘了我的生日”,可是你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当作事实一样去陈述,这样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但是,你可以在你发表的意见前面加上“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字眼,表示你对你的意见负责,可以减少语言的敌意。
2.将推论和事实混淆在一起。
比如以下这段对话:
“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
“我没有生你的气。你最近为什么那么没有安全感?”
“我才不是没有安全感,是你一直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才没有吹毛求疵……”
所以尽量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思。我们还是可以用之前所提到的知觉核验的方法,来辨识我们所观察到的引起我们注意的行为(事实),并且描述你从中得到的至少一种可能得诠释。在你描述了这一长串想法之后,让对方对你所做诠释的准确性予以评论。
如:“当你不回我电话时(事实),我便会产生你在对我生气的念头(诠释)。真是这样吗?(疑问)”
3.情绪性的语言。
情绪性语言表面上似乎在描述某件事,但实际上它表明了说话者对某事的态度。比如认同时说“外向/谨慎/朴实”,不认同时就说“人来疯/胆小/廉价”。所以避免因情绪性字眼而产生争论的最佳方法,就是用中性字眼来描述你正在讨论的人、事物或想法,并且照此表达你的观点。比如,与其说“你很节俭”或者“他很吝啬”,不如说“你/他很有金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