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群文的形式大概要经过以下过程:确定议题,选择文章,设计问题。
如何确定议提呢?群文阅读中文章一与文章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根据某一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的。
有时候是把作家作为议题的,例如把老舍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一读就能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去走近李白,走进鲁迅,走进走进新美南吉。
有时候把体裁作为议题。例如把创世神话放在一起,我们就能了解创世神话的特点。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一个题材的作品,去了解童话,了解民间故事,了解诗歌,了解小说。
有时候把观点作为议题,有时候把表达方式作为议题,有时候把人文主题作为议题:比如把关于友情的诗歌放在一起,我们就会通过这些诗歌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真正的友谊怎样的。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在群文阅读中思考各种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宠物,如何面对诱惑,如何看待死亡……
有时候是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例如我们把《渔歌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诗歌放在一起。乍一看这些诗歌来自不同时代,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阅读时我们都可以用到抓住诗歌里的矛盾读懂诗歌阅读策略。
再来看文章怎么选择?选什么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的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也包括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
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他的互文性。什么是互文性?这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的,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强的一组文章大概是怎样的呢?台湾有老师曾经选编国一组关于有友情的群文。在选文时反复斟酌,筛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五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五首诗歌呢?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的,《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与朋友发生矛盾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情意相通的。也就是说,这五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学生读这组诗时,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互文性强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就可以提升为系统性的知识。群文阅读就是要帮助这个时代的孩子学习如何去面对碎片化的时代。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互文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例如我们把观点完全相悖的文章放在一起,一篇说纸质书很快就会消亡,一篇说纸质书将永远存在,还有一篇甚至说纸质书将会更发达……这种认知冲突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之欲以及辨析的冲动。
有明显的正整合效果。便于发现规律。
第三,看问题怎么设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提及,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老师问怎样的问题,就决定了学生怎样的思考。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力。而解决这一点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
首先有题解答域宽的问题。群文阅读提倡提解答域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们有依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9观点。
其次要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针对多篇文章设计的问题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呢?主要就是异同点提问。如这些小小说有什么共同点?什么样的小说可以称为小小说?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发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了吗?
然后尝试通过阅读单来呈现问题。群文阅读往往会用阅读单进行问题设计,将多篇文章、多个话题元素融在一张表格或是一张图表上,大容量大板块地进行讨论梳理,避免提问过多、过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