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纽约客》杂志文章:兴奋剂与奥林匹克理想主义危机
观点:
我们知道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顾拜旦,那么顾拜旦为什么要创办奥运会呢?
是为了搞竞争,是为了选拔冠军,是为了让人找到赢的感觉,作为一个法国男爵,顾拜旦有感于其本国青年精神太“软”,想激发他们的竞争野性和取胜欲望,才创办奥运会。
参加比赛就是为了赢。在赢得这个过程中,在成为冠军的这个训练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这种气质既不是广场舞的参与气质,也不是高尔夫球的休闲气质,而是拼命争胜的冠军气质!
但是赢要赢得漂亮,首先,你得是来赢的,然后要求你赢得漂亮,表现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比赢还重要。
“重在参与”的参与,实际上是参与争胜不是参与锻炼身体。
老师评论:
在这个商业化已经把竞技体育变成大生意的时代,连最初强调赢得漂亮的奥运精神都很无奈,如果我们还在把竞技体育跟全民健身混为一谈是不是就太荒唐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关系,约等于诺贝尔奖和农村医保的关系——应该归不同的部门管,从不同的渠道拿经费,取舍不到一起去,基本没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中思考这么一个道理,不管你的初衷是什么,这个东西一旦发展壮大起来,牵扯到巨大利益,这个初衷就肯定无法保全了。
大学不就是这样吗,国家最初设立大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他们,让他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我们肯定希望上大学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那时候如果听说有人不好好读课外书参加社会实践做好人好事,一天到晚就研究怎么考试,上大学就为赚大钱,我们的反应是不是跟当初国际奥委会反感职业运动员一样呢?
可是当上好大学对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你如果不是一天到晚准备考试,反而不正常。
纽约客的文章只是讲了这么一个现象,完全没说,该怎么办,事实上可能也没办法,就好像科学家面对物理现象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就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往前走…
我说一句:
保持初衷虽然不易,但是不忘初衷还是要的,在大环境里参与竞争,参与争胜,不遗余力的抢占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源,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保持一种因为不忘初衷而独有的清醒,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会去往哪里,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