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接受汪同学和文友刘兄的邀请,参加了前倪和唐店的农历八月十三“迎社”活动,不仅喝了酒,看了戏,还爬了山,淋了雨。
其实,文友刘兄在大前天就已邀约,希望我感受一下农历八月十二晚上五社(村)村民为“迎社”登转轮岩接胡公大帝的热闹场面。但因为身上长了一堆肥肉,又怕天黑登高怕风雨缠绕怕喝醉酒,最终找理由没去成。
昨天一天下来,我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今日的“迎社”,不仅仅是村民及周围百姓的狂欢,竟然还成了商人高调聚会,商业信息交流和互换的“戏台”。我就是这个戏台上的跑龙套演员,去的两个家庭,一家在杭州办电子加工厂的,一家曾在上海专制木艺,且都有了一定名声。前者倪老板为人低调,如果汪同学不介绍,我还以为是位电子工程师,后者唐姓老板是刘兄的表亲,不仅木雕工艺精湛,而且烧菜也是一把好手。按妻子胡老师的话说,用心炒的,才这样好吃。
在席中,唐姓老板的师傅的一句话更发人深省。他说,今日真正能赚到钱,一是高科技产品,一是用老手艺做的传统产品。同桌的人纷纷点头,并说了自个儿经历的种种事:
――富裕起来的老板建房筑围墙,喜欢手工打制的铁篱笆。
――美丽起来的农村,溪水旁要装上一具踏水车,希望子孙不忘农耕,也作为村口的风景。
谁说农民是黑、老、粗,那真是老黄历了,也早该翻篇了。他们开的是高档车,身上穿的是名牌,脸上洋溢得可是阳光般自信的气息。
看了看楼门外,雨停了,我也该回产业园了。席间,隔壁告诉我说,晚上还得回义乌,而下午5:30,他刚刚从义乌赶至五社。我说,明天还上班吗?他点了点头,说:还没休息的资格,也不想休息。
我想,了解返回老家办厂的同乡的思想,是作为招商员的工作内容,了解行业信息和商业发展信息,恐怕也是招商之义吧。
陈水河整理于2018.9.23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