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每一次遭遇低谷,都是因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继续向上,所以时间给我们留了一个窗口,名叫“低谷”。在继续出发之前,在低谷里再做一些能量储备吧。
在57岁那年,苏轼再次被贬流放岭南。期间有颇多趣事。有一阵,他住到嘉祐寺,常在山顶上的松风阁流连不去。一天,他正回家时,看见松风阁高高超出树顶之上,他的两条腿登时感觉疲倦 。他忽然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攀山之人,在攀登时并不觉得山有多高,只脚步不停,终究登上山顶。这时候回身看来时路,方知此行路远。但哪怕这么远,山这么高,不一样爬上来了吗。人皆谓岭南是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又是被贬谪至此,任谁也难说服自己,不去埋怨。换做常人,就此自暴自弃也是可能。但苏东坡偏是个懂生活的人,他的一双慧眼能识得美,他的心总能发现乐趣。这就让他即使处于恶劣环境中,亦不会迷失自我。所以当他由高山上走下来,领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时,心彻底打开了。往后的日子里,浊酒粝食,粗衣敝履均不足惧。
粗粗看完《苏东坡传》,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诗人的心态和做人做事之道。不管身处何地,总能保持乐观,以诗文展露性情,快然自足。乐于结交朋友,不摆架子,对人友善。 每到一处,总是尽己所能,为民办实事,政绩斐然。我们纵然没有东坡先生的才华,但可以修炼像他那样的心态。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中,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困境。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失意, 通过什么方式走在低谷里,往往决定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暂,如果总是以悲观的心态待之,则必然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不必如此。失意时,放低自己,打开心扉,去看在高处看不到风景,感受在高位察不到的心思,发现平凡中蕴含的美和理。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做于人于己有益的事,这时候尤其需要静心,尤其要不争。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同时心性也得以磨砺,当机会出现,再携势一击,必将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