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帮家里扔垃圾,大概有一两个月了,而且是自己一个人一手拿着门禁卡,一手提着垃圾袋,就走了。
刚开始哥也不愿意做这个事,我是先带他去楼下的垃圾桶感受味道,然后跟他说家里的垃圾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掉,垃圾会臭掉,那家里就跟垃圾桶一样,所以当天的垃圾要当天处理掉,这是个很重要的事。
其次呢,我跟他商量,家里每天要扔两次垃圾,早上出门扔一次,晚饭过后扔一次,因为我们家只煮早餐和晚餐,午餐没人在家,厨余垃圾要及时处理掉。
为了不让他感觉扔垃圾这事只有他一个人做,而是一家人都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我跟哥商量后做了个约定:“早上的垃圾妈妈扔,晚饭后的垃圾哥扔”,哥表示可以。
我还跟哥说了一堆赋能的话:“你现在是家里的小帮手,如果能够帮助家里扔垃圾,直接就可以升级为中帮走了,你对这个家太重要了,这个家太需要你的帮忙。。。。。”
在如此陈恳的邀请、鼓励以及深情期待的眼神下,哥终于答应去扔一次垃圾了。
第一次都很激动,哥带着门禁卡和垃圾袋一走,我就赶紧去阳台等待哥,垃圾桶刚好在我家阳台的视野范围内。
其实,按哥现在的年龄和力量,扔个垃圾是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看他第一次把垃圾投放到垃圾桶里面的时候,也是顺顺的。
在他出门扔垃圾的那一刻,我就在脑袋里琢磨,待会儿他回来,我要怎么肯定鼓励赞赏他呢?
我在阳台看到他扔完垃圾往回跑的时候,我就赶紧去门口的换鞋凳上坐着等他。
一看哥回来,我一副很为他骄傲和自豪的神情,并且还为他举起了四个大拇指(手上两个大拇指,脚上两个大拇指),可以想象得到,我当时是手脚都翘起来的。
哥一回来就看到妈妈已经在门口等她,而且妈妈还一副滑稽、搞笑、肯定他的模样,他就乐了。
我跟哥说:“你看,妈妈把所有的大拇指都给你了,说明你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哦。”
接着我就抱起哥,带他去看整个客厅的环境,一边抱一边走一边说:“你看我们家的客厅,也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都是我们一起保护的结果”。
然后再抱着他去看“垃圾桶”,跟他说:“你看,你把家里的垃圾拿去扔了,家里的垃圾桶就干干净净了,多好,这个家真是太需要你了,有了你,这个家就不会有臭掉的垃圾,家里就很舒服了,恭喜你升级为家里的中帮手啦。”
早上的出门时,我都会带着垃圾去楼下的垃圾桶扔,我会特意跟他强调一下:“你看,早上的垃圾是妈妈扔的哦,这是属于妈妈做的事情,妈妈会做好它的。”
在这样的鼓励肯定和赞赏下,哥连续扔了几天垃圾,晚饭过后,一般启发式提问一下就可以:“晚饭的垃圾怎么办呢?谁处理呢?”哥就会勇于担当,顶多有时候会说等他看完书或做完什么事后再去扔,这当然是允许的。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出门前,我就会问他:“你待会儿需要几个大拇指吗?”哥就会开始“点餐”,然后我就在门口准备好大拇指等他回来。
到后来,就不需要这些了,扔垃圾基本成为他的习惯了。
有一次下雨天,小区的地面和绿化带都是湿湿的,在雨停的间隙,哥去扔垃圾了。我在阳台看到他投放垃圾的时候,因为垃圾比较少,很轻,他一用力,整袋垃圾就飞出了垃圾桶,直接飞到绿化带里面去了。哥站在垃圾桶边上迟疑了一会儿,就转头跑回家了。
看到这一幕,我边去门口坐着等他,边想待会儿要怎么跟哥谈这事?要怎么引导哥?
等哥出现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肯定鼓励赞赏他,然而,我观察到哥也没啥异样,过了会儿,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
我:哥,你觉得垃圾的家应该是在哪里?
哥:垃圾桶啊
我:对,那刚才我们家的垃圾有进垃圾桶、有回家吗?
哥:没有啊
我:啊,这样啊,那它去哪里了呢?难道它发现有怪兽然后去宇宙作战了?
哥:没有啦,我一用力扔,他就飞到草丛里面去了
我:啊,到草丛里面了,那你觉得垃圾在草丛里面合适吗?
哥:合适啊
我:你觉得合适的原因是什么?(我一脸惊讶,好期待他的答案)
哥:垃圾去了草丛里面,就可以变成树的食物,树就会长得更好了
我瞬间明白了,孩子没有错,只是他的认知有限,因为之前我跟他说过,落叶调到地上,会慢慢变成树的食物,会帮助树长得更好。
这时候,只需告诉孩子正确的知识即可,我跟他说:
我:妈妈之前跟你说的是落叶掉到地上,会慢慢变成树的食物,但是垃圾跟落叶不一样,特别是塑料的垃圾,很久都没办法变成树的食物,还会破坏环境,刚才我们的垃圾袋里面有一个是塑料盒子,你记得不?
哥:嗯,我知道
我:那现在要怎么办呢?
哥:我不知道
我: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来拯救那袋垃圾?
哥:没办法,怎么都没办法(哥突然有点情绪了)
我:再想想看?或者想看看,妈妈能否帮得了你?
哥:不知道
我:你觉得妈妈有没有办法把草丛里的垃圾弄出来?
哥:我有看到一个爷爷去草丛里面捡东西
我:那爷爷可以,你觉得妈妈可以吗?
哥:可以
我:那我们一起下去试试看?
哥:好
于是,我带着哥去楼下寻找垃圾,我假装不知道垃圾在哪里,哥很认真地给我指明了大概的位置,我假装不知道要从哪里找个口走进绿化带,哥研究了会儿,给我指示了一个入口。
下过雨的绿化带,很湿,穿过大腿高度的绿化带去寻找一小袋垃圾,一进一出,裤子湿了一大块,但这是培养孩子公共素养、保护环境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做的力量永远大于说的,所以值得去做。
前天晚上,哥要去上培训课,晚饭过后我们预留15分钟休息,然后再出门,休息的时候,哥下楼去扔垃圾,回来的时候,跟我说:
哥:我把卡和垃圾袋一起扔进垃圾桶了
我:这样啊,那你没有门禁卡怎么进来的呀?
哥:我在楼下等,等有人进来了就一起进来
我:哇,这真是个好办法,卡扔进垃圾桶也没关系,你愿意跟我一起下去找吗?
哥:好
于是我们就一起下楼,还没到垃圾桶的地方,哥就表示不想靠近垃圾桶了,他说垃圾桶很臭,我只好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开始“捡垃圾”,生平第一次在垃圾桶翻东西,确实感受不好。
可是翻了两遍上层的垃圾,都没看到卡,按道理,刚扔进去的垃圾,就会在上层,不会掉到底层去。
实在找不到了,我也没办法坚持在垃圾桶翻垃圾,我跟哥说:“没事,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要把卡扔掉的,你可能只是一时忘记了,把卡和垃圾一起扔进了垃圾桶,妈妈努力找过了,但是没找到,那我们就去物业叔叔那再去办一张卡吧”。
接着我们就回家了,可是一回家,发现卡躺在一本书上,我们俩都笑了,我直接用滑稽的方式演绎了刚才“翻垃圾”、“意外发现卡没丢”的情景,哥乐得笑了。
后来有一次他说:
哥:妈妈,我闻到家里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我:难道是因为妈妈去捡过垃圾,然后把臭味道带回了家
哥:不是啦,妈妈才不臭呢
大前天周一的时候,哥自己开了一次收费的画画课,有5个小学员来参加,课后我找哥收场地费,我说:
我:你这次是用了家里的客厅开课,你需要付场地费2元
哥:我付了场地费我的买电话手表的钱就会变少
我:是
哥:可是这个家是爸爸妈妈和我共同的家啊,我可以不付场地费。
我瞬间哑口,无言以对。。。。。我看到了孩子些许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个体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替孩子做得太多,就会剥夺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孩子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照顾,或者自己“理所应当”受别人的照顾。
而孩子首要的心里需求就是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激励孩子参与家务活,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会从“我不会,我做不好”,慢慢过渡到:“是我帮忙做的,我可以,我有能力,我是有用的”这些正向的自我认知。
我用邀请、鼓励、肯定、赞赏、接纳的方式让哥参与扔来及的家务中,他的“我能行”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心底开出花儿来。
因此,邀请、鼓励、肯定、赞赏、接纳、感谢、游戏化、公平性是引导孩子参与家务活的秘诀,让孩子因参与家务活而内心有力量,从而远离“小皇帝”、“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