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李白怀着失意的痛苦离开了长安。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了漫游。在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朋友! 他离开长安之后,往东走。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洛阳。他在洛阳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热烈的欢迎。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又是刚从皇帝身边,不管是让皇上赶出来的,还是给请走的。总而言之,他从皇帝身边出来的。这么一位翰林。所以他名气很大。他名气大,他出来是心情很坏。所以他在诗里边说,“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就是叹着气离开了长安。
而且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而当时杜甫也就是才三十二三岁。文学青年。名气不大。但李白当时不但诗文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政治上有一点资本了。所以两的位置,并不是完全平衡的。所以,杜甫也是非常仰慕李白。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闻一多先生在写到李杜这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一种古乐器),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如果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他们一见面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过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愉快生活。他们就这样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李白与杜甫在兖州分别的时候,还希望有“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的重逢的日子,不料这竟从此成了他们的永诀。
二人分别以后,杜甫异常怀念李白,写下了不少名篇。杜甫现存诗集中涉及到李白的诗就有《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14首之多。
当时还有一个人物,也是著名的唐代的诗人叫高适。李白后来跟高适,还有一段过往。他们和杜甫还一起漫游,漫游的就是河南的开封、商丘这一带地区。三个人诗文互相都比较欣赏。
这块跟高适、杜甫漫游完了之后,李白去了齐州,齐州有一位道教领袖叫高天师,李白就跟着他,让他给李白授予一个道。其实我感觉李白去寻找一个道,是一个精神得寄托,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寻找一个支点。
后来,他又离开了齐州,他去了九江,因为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元丹丘!在元丹丘这里呆到天宝十载到十一载,这时他决定去幽州!
我们暂时不说李白去幽州干什么,再看看天宝十载到十四载唐朝发生了什么,当时的唐玄宗,特别宠信安禄山。可能当时唐玄宗已经意识到养虎为患了,想要给更多把安禄山稳住,曾经有人向唐玄宗报告,说安禄山要反了,唐玄宗无一例外地就把人捆着,然后送给安禄山。他可能想这种方式,来使得安禄山不至于要谋反他。但是安禄山不安于现况,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时。安史之乱爆发。
先看看安禄山还有那史思明何许人!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
就这样两个人反叛,没几天,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全部已经沦陷到敌手里边,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李白觉得形势非常危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