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有两个家庭:
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婚后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
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
我们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小时候曾被父母亲打过(很重那种),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会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的心理按钮在哪里? 但是性格模式不改,只是某一次改了外在的形式下次还继续重复着同样的模式……
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而父母们自己也有自己性格障碍,爱也不完全,骨子里喜欢成绩优异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聪明的孩子,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无形中,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那些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就会造成影响。
否则长大后身上还带着过去原生家庭的伤痕,若不懂得面对自己的问题,会比较不能容忍孩子负面的情绪。大多数中国教育习惯用高压政策,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乖、听话。至于负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久了,孩子是乖了,性格张力也就没了。
培养孩子最好的是教育孩子成为他自己,否则一切听话,只会把孩子塑造成另外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