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换工作,到了一家杂志社做编辑。起初,我并不知道自己具体负责的栏目是哪几个,只想能有份编辑工作,可以踏踏实实地跟着经验丰富的同事制作稿件,多挣点稿费,让手头宽裕一点就很好了。
没想到,总编对我们杂志内容要求极高,他总让我们拿社会上同类型的一流杂志做参照。当时的我真心觉得自己只是菜鸟一枚,自知能力不强,不然我早就去那些一流的杂志工作了。
很不幸,总编看到我很努力,便将杂志最难做的人物和创业栏目分给了我。我很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焦虑和泪水中度过的。
不幸中似乎又带着那么一点幸运。因为要做人物采访,总编给了我很多资源,我也在微博上联系,也会通过同行联系所要采访的对象。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生长环境很是封闭,没有见过世面,走出那所小城上了大学之后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毕业之后之所以想闯荡北京,不仅是因为北京的工资高,还因为我本就想接触一些厉害的人物,想看看他们到底跟普通人有何不同。
这吧,梦想实现了,因为这份工作,我接触了很多社会名人。这些名人里面有当时较为知名的企业家、创业家、投资人,也有一些经常做电视节目的职场达人,还有小作家、艺术草根明星等。
很多采访都进行地还算顺利,稿件经过多次修改虽达不到优质但也还不错。
这其中有一篇稿件受众颇为广泛,受访对象是当时包括现在依然很有名的青年作家、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先生。
采访时正巧赶上刘同先生的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图书出版,刘同先生个人也需要媒体宣传,所以我很快也很顺利地采访到了刘同先生。
采访地点是刘同先生所在的公司光线传媒,我们到了公司的酒吧坐了下来。虽然我已经采访过很多比刘同先生气场还要强大的人了,但面对刘同先生还是很紧张,主要因为以前看《职来职往》就比较喜欢他,如今他就坐在我对面,有一种见到活人的不真实感。也很兴奋,但为了表现外出采访基本的职业素养我又要压抑着这种兴奋。总的来说,心理状态并不是很淡定。
在采访前我已通过网络和同行们接触对刘同先生个人经历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深挖出了很多问题,做的准备也比较充足。根据之前拟定的问题我用的是最直接的挨个提问的方法,整个采访下来收获颇丰。
在回去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位同行的来电,她问我情况怎么样,我说还好,她问有没有拍照留念,我说没有,完全忘记了,她又问那有没有跟他要他私人的电话号码,我说没有,这要私人电话不太好吧。她说你采访一个名人,尤其是像刘同这样的当红作家,你要跟他建立良好关系,假如以后你去了更高的平台,或者你想去更高的平台,他有可能会助你一臂之力,这叫人脉。
我说我明白你说的,可我……她最后说你太傻了,你知道你没自信啊,作为编辑记者你怎么可以没自信呢?我也没说什么,听她说我没自信我很生气,简单聊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刘同先生的采访稿件很快制作好了,那期的样刊出来之后我给其经纪人寄过去两本,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我们再无联系。
做杂志很忙,一期一期的赶活儿,这一期的杂志还未制作完成,下一期的选题就要提交了。每天在公司加班,周末也在加班,真的超累!
杂志发行之后,我们的邮箱收到了很多来信,大多是关于刘同的。我将刘同的那篇文章放到网上,阅读量也着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总编看了数据之后建议我们多采访一些类似刘同这样的明星。
经过一番筛查,我们很快锁定了当时在微博较为知名的女主播--麻宁。
我个人很喜欢麻宁,刚毕业的时候就知道她上过央视的节目,她比我早工作两年,从微博上了解麻宁最震撼的是她刚工作一年就在北京买了房子。于是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天早上上班打开电脑看微博第一个搜索的名字就是麻宁。我想看看同样身为女生,为什么她就可以做到,而我就是不行呢。每次看每次都有一种自卑感,她过着大多数女生羡慕的生活,好的单位,高薪,学霸,身材外貌声音几近完美,关键还比一般人智商高。
除了自卑,当然也有一些动力,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像她一样,过上她的那种生活,所以我发自内心将她视为我的偶像。
很容易采访到了麻宁,见到麻宁,很激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让我对她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制作完麻宁的稿件,我发给主编审稿,主编叫我到办公室问我以后怎么跟麻宁保持好关系。这个问题听着让我有点懵,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没有想过,还怎么保持啊,就那样保持呗。
主编笑了笑说,这些资源你以后都要维护,她将来会对你有好处的。回到工位我没有想太多。像对待刘同一样,我没有跟麻宁再有联系,基本的网络来往都没有,哪怕对她的微博评论转发都没有。
随着工作和学习地不断深入,我的编辑和采访能力愈来愈强。正当我想在纸媒有所晋升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开始崛起,并很快蔓延至了各行各业,纸媒似乎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为此,我很焦虑,极害怕自己的才华没了用武之地。
为了保住杂志,总编希望我们紧跟时代发展,多采访一些移动互联的大咖。我找了老乡帮忙,凭着编辑记者的身份,加入了一个互联网大咖微信群,里面多是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知名企业家、投资人。
为了采访到里面的一些目标人物,我每天都很活跃,逐渐我得到了群里很多人的信任和喜欢,在线下也是一样的。
去参加中关村的活动,遇见群里的人,他们对我很热情,这是我以前从未经历和遇到过的,我是什么地位和身份啊,怎么可能被行业大咖尊重呢?!
去参加互联网大会,想免费获取一张价值500元的门票,在群里问一声,就会有朋友赠送给我,轻而易举!
外出旅游或出差,群里的大咖若在当地竟然会主动请我吃饭。
唉呀妈呀,有时候会有一种自己也是大咖的错觉,也有一段时间我有点被突如其来的优待搞得找不到北。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我就被群主踢出了群,理由是,人太活跃,一定很low,配不上大咖群的定位和要求。
被踢出群的那天晚上我大哭了一场,觉得很丢人,原本被大家的热情蒙住了眼睛让自己的状态达到了喜悦的山峰,如今却被群主重重地推入山谷。有几位群里的好友确实私信我说了安慰的话,可更多的好友是冷嘲热讽,有的人甚至将说的很直白很难听。
这次经历对我打击甚大,我变得很消沉,偶尔在夜里睡觉的时候想起这件事就会大哭。
移动互联时代正式兴起,自媒体崛起,杂志越来越难做,过了两个月我实在捱不住了,跳槽去了互联网公司。
时间轴拉向两年后,之前采访的所有对象我几乎全部失联。
两年后,刘同先生又出了一本新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曾在新浪微博畅销书排名第一。我的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亲戚家的妹妹,在一家地方台做职场节目的编导,想邀请刘同做一期节目,她无法联系到刘同,便问我要刘同的电话,还想让我给刘同打个电话跟她牵个线。我翻开电话薄,才发现我早已没了刘同的相关电话,回应道,换了手机,我连电话都没了,再说我跟刘同不熟,自从上次采访结束到现在我都没跟人联系,现在找人家帮忙,我哪开得了口啊。妹妹说,姐,我以为你在北京很厉害呢,天天跟名人接触,原来找你帮忙牵个线都这么难……我知道了,再想办法吧,随即挂了电话。
麻主播后来开始了创业之路,与朋友一起创办了生活类APP。一位跟我合租的朋友,了解到我采访过麻宁,很是兴奋,相信我一定跟麻宁比较熟悉,问我是不是可以给麻宁递交一份她的简历,她是个美食爱好者,对北京的美食很是了解,希望能去他们公司工作。我没有拒绝,说好,等我消息。可实际呢,我跟麻宁没有交情,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有微博,很多次我都想热情地跟麻宁发私信聊简历这件事,可始终都没有开口,我们以前都不联系,现在想找人家帮忙真的好吗。最后合租的朋友失望而归。
想到妹妹和合租的朋友找我帮忙,我帮不了的时候,觉得自己当初真的是做错了。追悔莫及的岂止这些。
在互联网公司学习了近一年之后,我正式踏进了移动互联领域,做起了微信公号运营。编辑、市场,包括对整个行业摸索了近半年之久,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在获得的经验,之前在大咖群里几乎都听到过,他们要早于我们两年知道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我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跟他们对比起来的确很low,他们简直是先知啊。假如我话少一些,不那么活跃,在这个群里待上两三年,或许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面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或许会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拥有现在的认识,达到现在的高度。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明白当初的资源是多么的宝贵,如果当时听了同行和主编的话,懂得和学习与所接触的人物如何建立关系,真的不至于后来落到别人求我帮忙,我有心无力,自己的职业之路也问题重重命运多舛的境地。
好在,我有了失败的经验,现在我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做了,工作上认识了谁一定会好好交往,显示出职业精神。我一直提醒自己,恭恭敬敬好好地对待别人,人际交往中讲究一些方法,尽所能有计划的妥善地管理“资源”,不为在未来某天这些资源能帮到自己一个大忙,只为眼线最友好的交流和学习。(无效人脉,无效社交除外)
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做错了不要总是后悔,人要一步步长大,总会不断地失去什么。只有不断地失去,才知道如何保留。
所有的“错误”都是为“正确”做准备的。
本文未经授权不可转载,违者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