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完成了一篇4000余字的荒诞小说,需要修改,还没决定要投在哪里,准确地说是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然而有一条是肯定的:我不会投在简书上。
前几天,我刚刚看完马克李维的长篇《偷影子的人》,被其文风与巧妙的构思深深打动。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完成了一篇微小说,念在许久不曾在简书上留下小说了,我写下了一篇。
这篇小说虽然字数不多,内容也十分简洁。但这恰恰是我苦苦构思了一个小时,加上反复修改了半个小时的结果。
我真的难以接受,一棵花了近一年的时光才长成的参天大树,好不容易才结下自己一颗自己生命的精华的果子,竟然被认为是废物。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不知道一个人看一篇小说到底需要花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一个人读完了一篇小说之后他真正了解了多少,我不知道这个人在读完小说之后还会不会思考些什么?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看过村上春树先生的微小说 我不知道这些人在读我小说的时候在思考些什么?我不知道我的读者中有多少人在我的小说中的"迷宫"里"迷路" ,我不知道当文学完全沦为商品的时候,我们到底还有些什么?我不知道如果我的小说只是被当做商品,我还是否会继续写小说;这一切的一切,我真的不知道!
在高中时期,我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开始写小说。在读他的小说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既然是作者,那么自己就应该对自己的读者负责。
毕竟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宣传。
所以在高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敢写小说,害怕自己的文字无法给别人带来益处。那时我还没有接触尼采,我的世界观也还没有形成,我自己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更不用说给别人什么益处了。
所以我在大一期间开始阅读尼采的著作并思考关于人生的许多难题,虽然我的脑子不怎么聪明,但老天似乎没有亏待我。之后我开始总结自己的三观。在一年的时间内,我终于能够明白些更清晰的东西了。(当然,之前就开始思考了,但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使我满意,直到读完了尼采,虚许多问题才迎刃而解。)
但那时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直到遇见了余华。虽然以前我也读过不少小说,如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村上春树茨威格,罗曼罗兰等等人的小说,但也许是我不自信,我感觉写不出那样的作品。是余华教我怎样写小说的。在他的那部《兄弟》中,就告诉我应该怎样写小说。这样的虚构思维是我小时候就有的,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写小说,在读到这部小说之前,我也不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于是我开始动笔。
我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高中时就构思完毕,但当时没有自信的作品《外套》。
现在发表在简书上。
当然,那时我还没有这样的构思。我满心以为这篇"认真的负责任"的小说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但结果到底怎样呢?
尴尬。
后来,在傅姐姐的鼓励之下,我又完成了自己的第二篇小说,我想这次没有第一篇那样严肃而深远的主题,也没有令人反思的情节,应该会好许多吧!结果怎样?
尴尬。
后来因为急着要钱买书,我将自己的一篇小说投在公众号上,这篇就是《时间银行》。结果怎样呢?
我顺利地拿到了自己的稿费,然后还得到了该公众号的主编的高度认可。
这样的对比使我对简书的热情大减,但最近和傅姐姐聊天,我才又记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在简书上写过什么了,虽然之前会有怨恨之类,但毕竟过去那么久了,什么都应该淡了。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我才又写完一篇。当然,这次我有了教训,所以我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完成这篇文章。但结果怎么呢?
还是尴尬。
我不是想说自己的文章多么好,别人是有眼无珠。文学的流派也实在太多,没人规定其优劣。但正如我已经说过了的:如果连文学都被当成消费品了,我们还有什么?
文学不仅仅是饭后觉前的消遣,更应该是生活的一种指向,一种暗示,一种能够传达某种世界观的宣传单。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我无法对简书的负责人说些什么,即使真的说了些什么,又有什么用呢?文艺只在于宣传而已,我也是人微言轻。所以我只能做出决定:
不在简书上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