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1914年生人,这本书讲了她的一生,写这本书的是她的女儿。
秋园是一个普通人,关于她的故事,在你读过作者写的序后,想必也和我一样,有着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不是因为文字有多精妙,而是被作者的真挚打动。一个“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的女性,六十岁才开始写作,因为怀念母亲,想要把母亲经历的坎坷记录下来,于是一面照顾年事已高的老伴,一面在四平米见方的小厨房里,在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前,伴着油烟机的嘈杂声,写下了稿纸足有八公斤重的文字。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到了不需要目标与方向的年纪,只需顺应天命,唯独写作是她一直放不下的,那种想要诉说的冲动,只要一拿起笔,过去的时光就会顺着笔尖涌出。
正是这样的执着,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的故事,也让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秋园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裹了小脚,那天,秋园几乎是被母亲按在桌旁,被裹的那一刻,她哭得撕心裂肺,直到解开了白布,两只已经失去原来形状的双脚,还兀自颤抖个不停,母亲告诉秋园,女人都要走这一步,大脚是丢她的脸,从此秋园的命运就像这两只脚一样,被束缚着始终不能挣脱。
虽然裹了小脚,但庆幸的是,父亲比母亲开明,送秋园去私塾读书。但是都说一个人的幸福是随着童年的结束而结束的,秋园的童年结束于十二岁,那年,她的两个嫂子坐游船时不幸丧命,之后父亲因为痛失两个儿媳一病不起,后来也去世了,秋园失去了三位亲人。
父亲去世后,秋园念不起书了,母亲也不想让女孩子念太多书,正好一个叫杨仁受的年轻军官相中了秋园,派人前来说亲,母亲很快同意了。
出嫁那天,秋园等不及掀开了盖头,偷瞧了一眼自己的丈夫,看到杨仁受国字脸、看着像忠厚老实之人,算是放了心。但秋园不知道,此后还有很多苦等着她,她和杨仁受生了五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多年后杨仁受也病死了,她挨过饿,也受过排挤,此外,她又经历了一次婚姻,经历了一次丧夫……
秋园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不管多少苦,她始终有没放弃,也让几个孩子都有尊严的活着。
就像书里说的,普通人的命运就像一块“浮木”,跟着大潮随波逐流,但又不容易轻易沉入水底,而普通人的故事,又像 “一滴水”,最终都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其实写秋园的过程中,作者杨本芬女士与母亲感同身受,回想母亲的那些经历,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挣扎。但是,写作本身既是与那些往事重逢,也是一种救赎,找到一种倾诉的出口,才能与自己和解。
秋园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她身上有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影子,也幸好因为有了《秋园》,让很多读者回忆起了他们的妈妈、奶奶、姥姥,还有那些有过苦难却没有来得及诉说的人,一个人的苦难史,唤醒了一群人的情感共鸣。
其实在《秋园》之前,我还读过一本姜淑梅老人写的《乱时候,穷时候》,两本书都是讲经历战乱、饥荒年代的故事,同样是两个老人的回忆录,同样语言质朴,只是《秋园》回忆的更多是个人方面的,《乱时候,穷时候》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有作为旁观者的见闻。但即便是普通人的回忆录,也有其价值,文字背后也是有分量的。如秋园一样,那些普通人留下来的故事,如此看来都更加珍贵了。
一个普通人怎样活过?秋园曾这样形容自己: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关于活着的意义,也许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