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完《共情力》这本书籍,敬佩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们面对的压力,在此书阐述了共情认知行为疗法。明确告诉人们压力大是因为人们没有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共情有时候被误解为同情心。
同学的父亲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或朋友圈看到信息,如,“敬爱的父亲大人今晨病逝,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你会想同学此时一定伤心欲绝,立即打电话安慰同学,回应微信“节哀顺变”、甚至放下重要的事情去同学家。
你这是共情吗?No,是同情心。
同情心没有考虑事实真相,是即兴而发的情绪。当我们见到同学时,才知道她父亲被病魔缠身好几年,他认为父亲去天堂是一种解脱,他没有伤心欲绝。
共情能调控情绪,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做出精准的感知。
以后遇到此类事情,打电话表达同情时,轻声细语地问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忙,避免自己瞬间决定,理性对待发生的事情,缓解彼此的压力。
小芩,她父母在一年内相继病故都没有通知单位任何人,事后递交假条同事们才知道的。
小芩的朋友小李,有一天问小芩:“你为什么父母离开,两次都不告诉单位同事呢?”
小芩回答:“我不需要同情,需要你这个知心朋友陪伴身边,因为你知道我家的情况。”
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让需要帮助的人,缓解压力。浮于表面的同情走不进一个人的内心。
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共情或者是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共情时,会产生某种奇妙的变化。两个人之间的共情互动会释放出能够使大脑平静舒缓的某种化学物质,而这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乐观的感受。大脑中的这种变化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在遭遇不幸时的复原力也更强。
小李对小芩产生的感同身受感觉有助于小芩减少失去亲人的痛苦压力。小李同时感受到给予小芩的共情对她们的健康同样重要。
生活中,遇事如何共情呢?
当我们放慢节奏,关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来努力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时,我们能够产生更好的共情。
请举一个跟朋友或家人共情交流的例子,区分共情与同情,咱们一起学以致用,运用共情,减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