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同学最近一直不开心,各种各样的原因,混在一起,反倒连自己都说不上来到底是为什么了。
这天晚上,甲同学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揣了电话下楼准备给好朋友打通电话聊聊心事。
手机屏幕亮起来,看着那串儿数字她却一下就没了胆儿。犹犹豫豫点开微信,斟酌再三,“我要给你打电话哭鼻子会不会很作”,想了想,又加了三个滑稽脸。
——“不会”,甲同学微微一颤。
——“但你哭的出来吗”。这下甲同学如释重负,无比迅速地回了“也是”“你回宿舍了吗?”,然后按掉了手机屏。
心想,我他妈当然哭的出来啊,我现在就在哭啊。她在广告牌的阴影中躲了了一会儿,总觉得来往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她,于是整理了一下表情回到宿舍。拉起床帘儿,拿了一包抽纸,坐在床上无声嚎啕,努力把擤鼻子的声音控制在最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每次都以床帘儿后面一个人的无声号哭和阳台上一根儿又一根儿难闻的烟而告终。
“为什么说不出口?”甲同学质问自己,“你每天叭儿叭儿的不挺能说么?”
甲同学真的挺能说的,可为什么还跟个敏感纤细的小姑娘一样躲起来哭鼻子呢?于是她仔细一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啥也没说啊——十句话里九句半都是插科打诨,剩下的半句真话在接触到空气的时候也已经拐了无数个弯儿。
我亲爱的甲同学啊,她一直在说,可她什么也没说。
她不希望别人认真对待她的话,或者说她不希望别人从字面上理解她的话。因为她的极大多数话都经过了太多处理——反义、讽刺、避重就轻,从来都没有直接承载她的哪怕一点儿真实。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甲同学也不相信别人的话了。对于她来说,语言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她几乎不再相信语言了。
在这个表达方式多到泛滥的时代,甲同学什么都说不出来,什么也听不进去。这事儿想来其实有一些伤感。
可是在这个表达方式多到泛滥的时代,甲同学的出现却好像也成了一种必然。当某件事的成本过于低廉时,这件事的价值就会降低(至少看起来是这样)——表达就是这样一件事。甲同学相信,如此轻易就表达出来的一定是不重要的,不真实的,于是她拒绝表达,也拒绝相信别人的表达,因此沟通不存在了,甲同学觉得很孤独。
甲同学,你还好吗?
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