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大本事,更不喜欢与人争吵。印象中也没做过什么四邻轰动的大事,一辈就是这么默默无闻的过日子。
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总是为这个愁眉苦脸。依稀记得,有一年新稻收上来交完提留所剩不多,父亲估摸着挨不到来年,就用新谷换人家陈粮,一担抵一担半,换了一大半。那一年,发黄带味的陈米吃得人都想吐,即使这样,每顿饭,我们也是吃得碗干盘净,要是有些浪费的话,父亲就会大发脾气,说种粮食多不容易,都吃不饱还糟蹋!现在想来,我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感触是再深不过。
从小我们兄妹跟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都会想方设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养家,比如挖野菜、拾稻穗、捡花生、打蘑菇、砍柴火等,每次我们都是三五成群的下田上山,跟赶集似的。就说拾稻穗吧,记得有篇小学课文《颗粒归公》,讲的就是这个事。那时粮食紧,家家都看得重,田里能落下的稻穗并不多,有时一晌午也捡不到一小篮。每次出去,父亲会反复叮嘱:“不要去做坏事,不要以为没人看到,头顶三寸有神明,谁都躲不过的!”我们听了,心里都会有些害怕,似懂非懂的点头!要是回家,父亲发现有点多就会诘问怎么回事,还说:“要是捡了别人没打过的,吃到嘴里,心里不安啊!”现在想来,话虽糙却如黄钟大吕,《增大贤文》中有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一言之恶,劝人莫作”,现在人们常说:“人在作,天在看。”都是这个理。
即使日子过得这么艰难,父亲待人却是很热心大方。每逢门口有认识的人经过时,父亲总是热情的招呼:“进来坐一坐,吃顿饭再走。”他不是随口应付,而是真的会把人拉进家里才会罢手,除非人家真有急事或有饭点。碰到左邻右舍需要帮忙时,他如果有空,总是会到场搭把手,从来不推诿,即使现在一把年纪了,也还是这样。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经常抱怨,也有人说父亲不会过日子。父亲却说:“都隔邻隔壁的,都是顺手的事,哪有那么多头头道道!”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也许父亲早就洞察了这个道理,与人为善,视邻如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虽然日子这般艰苦,父亲却也能经常给我们带来许多小开心!因为父亲有一手绝活——吹唢呐。父亲的唢呐吹的那叫个好,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都会请父亲过去,甚至百十里外也有人请。每次回来父亲都会带些糖果糕点,给我们尝尝。而每次分发时,妹妹总会多一些,我和哥哥都挺有意见的。父亲说:“你们是男孩子,又比妹妹大一些,要让着她”。父亲很平常的话,长大了我才真正明白,长幼有序,所以要谦让,男女有别,男人是顶梁柱,男人要担当,所以要谦让。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一年年老去。现在我已为人父,想起父亲的过往言行,虽然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什么条理性,更没形成书面条文,但我却感同身受,懂得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和期待。我想我会深深记得这些零碎的教诲,不要糟蹋东西、不要贪占便宜、长幼要有序、男人要担当、敬天地畏人心、与人为善、视邻如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