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七十古来稀,或许在魏明帝的床前接受遗诏的时候,司马懿的心里还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魏国的周公。但当他在高平陵政变中击败曹爽,亲手将这位皇室宗亲送上断头台时,他就知道,自己注定做不成周公了。
在追逐权力的道路一旦踏上就无法停息,如果不能一直前进,就只能在半道上摔的粉身碎骨。已年过七十的老人司马懿知道,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那些在斗争中支持过自己的世家大族,自己俩个野心勃勃的儿子,他们绝不会允许司马懿就此止步,等着曹魏皇室找他们秋后算账。但很快,他就不需要为此而烦恼了。
公元251年9月7日,舞阳宣文候司马懿去世。
司马懿的故去并不代表斗争的结束,就像曹爽被杀不代表曹魏宗族就再没有反抗之力。但对于司马家族来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完全有能力和威望来统领司马懿留下的政治军事遗产,而曹氏宗族自曹爽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整合曹氏家族的政治力量,零星的地方起义和宫廷政变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只剩下一对处在最高位的孤儿寡母。
然而这顶帽子很快也要不起作用了。
公元254年,司马师以魏帝荒淫无度,宠信歌舞艺人为理由废除了魏帝,改立年仅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
此时,大概曹家小皇帝唯一的机会就是指望着司马家兄弟不和了吧。
然而,然而,公元255年3月,舞阳忠武候司马师去世。
也不知道小皇帝和深宫之中的皇太后得知这个消息是该哭还是该笑,总之,司马昭同志在父亲和哥哥死后,顺利的掌握了国家大权,掌握在司马昭同学手里的是天下十分有其八的强大魏国,魏国内部各大世家派系对于司马家掌权也有了心理预期,打又打不过,反正头上的皇帝还姓曹,只要我听话一点,司马昭同志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嘛。
说顺利,其实也没那么顺利,司马家的掌权和魏武帝曹操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曹操迎接汉帝的时候,汉献帝和他的文武百官连饭都吃不起了,全靠曹丞相接济。后来到了曹操的地盘,基本上是当成一个橡皮图章养着,压根就没掌握过权力。后面曹孟德同志南征北战打地盘都是自己动手,汉朝皇帝只负责在诏书上盖章。曹操自己都说,没了他曹丞相,这天下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称帝。再加上曹操同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清洗,汉献帝童鞋基本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但即便如此还是搞出了“衣带诏”这种恶劣事件。
一句话,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的。但司马家掌权是靠政变来得,司马懿固然功勋卓著,也不过是保全军队挡住了诸葛亮而已。这天底下的人不乐意司马家的多了去了,就算是司马家的世家盟友们,也不过把司马昭看作一个可以接受的联盟盟主,至于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抱歉,你还差点。
司马昭刚刚当政,就马上有人跳出来造反。虽然很快被司马昭同志镇压下去,成了其树立自身威望的垫脚石。但这也给了司马昭同志一个警告,称帝这事,急不得。
但是你不急,皇帝都要急了。
皇帝同志一天一天长大,也眼看着自己一天天变成傀儡,是个人就得生气,天天就想办法怎么搞掉这个碍眼的司马昭。但是小皇帝又没有搞过政治斗争,也没什么权力,怎么办呢?没办法,想半天想不出来,不想了,就是干。
于是叫来三个人商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司马昭这个人,良心大大的坏,他想干什么谁不知道啊?我要去打他,你们去不?当时就把人吓了一跳,要打可以啊,那请问您拿什么打啊,这又不是街上小混混俩个人打架斗殴,您要人没人,要兵没兵,要武器没武器,皇帝也是要讲基本法的好嘛。只见皇帝同志猛的从袖子里扔出一颗核弹,呃,不,扔出一卷诏书,说:我不管,我就要打。说完就回去禀报太后了。
皇帝可以作死,但不能指望着别人陪你作死,小皇帝回宫了,马上那三个同志就有俩跑到司马昭那去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和司马昭同志说了,司马昭一听皇帝要对他下手,这还了得,马上部署起来严阵以待,同时紧急派兵进宫镇压。
很快皇帝同志就带着人出来了,除了他左右的一些侍卫外,大多是一些负责打扫院子的小太监,负责洗衣服的小太监,以及各种小太监,加起来大概几百个人浩浩荡荡出门去了,在东止车门碰上了司马昭的军队。皇帝同志一马当先,司马昭的士兵一看,卧槽这是当朝天子啊,这还打毛线啊,谁敢打他。于是第一波小皇帝KO。
接下来第二波兵是司马昭的中护军贾充带着的,里面有个愣头青叫成济的。小皇帝还是那个套路,仗着自己刀枪不入的本事拿着把剑在前面开路。成济就问贾充说“老大,皇帝开路,咋办?”,贾充就说了“司马公平时养你们为了啥,上啊”。成济同志一听好咧,拿着长戈就上了。
高贵乡公,小皇帝,曹髦,卒。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祥。”帝乃出怀中黄素诏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保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昭,呼经欲与俱,经不从。帝遂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鼓噪而出。昭弟屯骑校尉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众奔走。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皇帝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司马昭耳朵里,司马昭当时就吓了一跳,哪个愣头青干的这种事情,你们把他抓了,我找个理由把他废掉不就完了嘛,在皇宫里面杀皇帝,天可怜见,我可没想造反啊。
皇帝死了,事还没完。
司马昭同志召集群臣商量商量这事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丢个替罪羊糊弄过去呗。愣头青成济就被丢出去了,灭族。完了司马昭又给皇太后上了个奏章,大概是这么解释这件事的:
皇帝同志领着护卫拔出刀就向着我住的地方来了,我怕他们和我的士兵打起来,所以就严令将士们不能有所伤害;皇帝要我死,我身为臣子死就死了。但是我怕他危害国家,就让士兵把他们围住不要靠近,谁知道有个家伙叫成济的,不听我的话,造成了这样的事故。我伤心呀,建议把成济灭族。
皇太后表示你解释的很好,准了。
奏曰:"故高贵乡公帅从驾人兵,拔刃鸣鼓向臣所,臣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者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入兵阵,伤公至陨。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太后从之,夷济三族。
当然虽然官面上这么说,谁都知道这是哄鬼呢,你丢替罪羊连贾充都不舍得往出丢,就丢了一个干活的成济出来,也真是好意思。但既然司马昭已经定了调子,那这个事就只能这么解释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快再立一个皇帝出来。当然,不出意外,又是一个小皇帝。这个孤儿寡母的状态怕是逃不掉了。
公元258年,常道乡公曹奂继位,年仅15岁。
这么一折腾,司马昭废魏自立的心思可谓越发的浓厚,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麻烦总会一波接着一波,自己离皇帝的宝座总是差那么一点。虽然皇帝本人已经变成了橡皮图章,但要想镇服各大世家,地方州牧,各大势力派系,除了政治军事力量足够优势之外,威望名声功勋事迹必不可少。
怎么办呢?刘禅同志,只能靠你了。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兴兵伐蜀,蜀汉灭亡。
力量够了,功勋名望好像也够了,司马昭同志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皇帝宝座离他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迈出那一步了。
公元264年5月2日,魏帝封司马昭为相国,晋王,加九锡。
九锡已加,王号已备,按照魏武辅汉的旧事,那最后一步,那至高之位,那天下之主的宝座,那全天下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已经在向司马昭招手了,司马家族的当家之主司马昭同志君临天下的日子就要来了。
然而……
公元265年8月,晋文王司马昭去世。
历史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它永远都没有主角,当你看着你以为的主角一步步走向最终的大团圆结局的时候,历史会突然告诉你,不好意思,他死了。
文王死后,继位的人是晋太子司马炎。
几个月后,司马昭没有做完的的事被司马炎做完了,魏帝禅让帝位于晋王司马炎,魏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国号为: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