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电影的重述,写不出比电影本身更精彩的故事来,还需多加磨练,汲取新的知识,或是书籍,或是佳作都需进一步学习,光学习还不够,还要输出,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
第一本书便是安德烈·巴赞的著作,名为《电影是什么》,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捡到宝了,终于可以弄明白了电影的来由了,但是往细了一看,便知道作者的本意不是告诉你现成的电影是什么,而是给出了一些看法和资料,让观众自己去发掘它本身的意义,就和看电影一样,每部电影在不同的人眼里都不一样。他主动给你,还不如自己去发掘来得快乐。
就第一章的题目来说,原文是“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对于仅限于了解知识来说,不用太弄清楚其含义,了解其脉即可。这一小节抓住这几个要点便已足够。
造型艺术的精神分析法研究。就是站在精神层面来看待泥塑,雕像,照相术以及摄影对于人们产生的心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
古埃及的金字塔中的木乃伊就是一例,还有史前洞穴中的泥雕,作为祈祷狩猎顺利的象征,以达到对于自身延续生命的渴望。
随着艺术造型的进步以及文明的进一步演进,这样的表现形式已经不仅限于追求生命永恒的渴求,其表现形式也更加的简单。
2.“ 即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
在艺术演进的同时,绘画艺术的发展便是对于此的进一步的拓展,将一个事物的原始面貌通过绘画描绘下来,其现实的本意不仅是作为艺术来欣赏,还应该看到其用绘画的形式来克服时间的侵蚀所作出的努力。
和用木乃伊象征着永恒的生命所不同的是,这样的绘画仅仅是在一张纸上,没有实体的存在,追求的是一种对于形的相似性,尽可能将一个事物的原貌还原。
3. 技术变革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
透视画法,即立体且可感的画像,解决了绘画追求形似的问题,绘画所竭力表现出来的一种幻象,想从这样一种静止的状态赋予它生命力,这是难以做到的。
当照相术与摄影出现以后,这样问题便很简单的解决了,绘画也就回归了其本身所想表达的价值。
4. “摄影与绘画的不同,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就像是用摄影镜头代替了人的眼睛,最重要的是影像本身的自动生成,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干预和创造。
那么要如何体现拿着摄影机的人本身的特质?这就在于摄影者的拍摄对象,角度以及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也就是作者本人想通过他的镜头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本身的客观性让人信服,而这是绘画所难以做到的。摄影本身不仅具有客观性,还潜在地满足了我们本身对于抗拒时间腐蚀的渴求,它的魅力就在于所拍摄对象对于拍摄者本身的意义。
5. “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加完善。”
当摄影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刻,连续成为一个片段时,电影也就完成了这个使命,更加贴近于真实。
到这里便结束了对于第一小节的论述,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与绘画的关系,当然,有许多精彩的观点未摘录下来,书中有更为精彩的论述,欢迎大家提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