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我是为了本心写作,后来才发现,写作就是我的本心。
于我而言,能写下去,就是对我最大的恩赐了。
为什么要在平台写作
这问题常说,但就个人而言,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迈出第一步,将对内的文章化作对外的,这是长期写作的关键。没有输出,哪来对输入的渴求。一个平台就是将作品从对内变作对外最好方式。
在现实中,其实很少有人愿意将作品给自己的朋友同事看。一是因为害怕自己写得不好,二是面对这样送到面前的东西,他们并不一定会买账。
毕竟这不是一封情书。
然而,当我们自然而然选择更加方便的如简书之类的平台后,却又谈点赞色变,似乎沾上这两个字就成了功利化的写作,当数据不好时也常常借口说这是给自己看的。
事实上,当我们走进这样一个平台,就如同进了一个游戏,最初接触时往往信誓旦旦不为此花一分钱,结果总是很明显,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如流水般花了出去。
点赞评论本身就如同游戏排行榜,从进入游戏时就免不了受其影响,毕竟人都有变强的欲望。我认为,在简书时,不妨顺着这股欲望去找问题。
当然,我说的不是刷点击,从文字来说,这毫无意义。也不是强行跟热门文章作比较,毕竟文章会有题材与受众的区别。
我们要做的是与自己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热门,你文章的好坏就基本可以体现出来。这篇文章点击多,点赞多,那说明共鸣。一篇文章点击多,点赞少,那可能就是有一个好标题了。
找到文章的亮点,为下一篇文章做榜样。
故事从来都不止是故事
这是我在评论区里感受到的,感觉自己不管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如果有陌生人评论了,最大的原因或许就是文章与他产生了共鸣。然后你会哭笑不得发现,他共鸣的点与你所写的点或许大有不同。
一为感情共鸣,这一点在地区风俗写作尤为明显,当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乡在文章中发现,这是我的老乡唉,这就让他心神更多地投入进文章,自然更容易发现文章的亮点,觉得看有所得。
二是故事牌,写作时常常感觉,只要讲一个好故事就自然有人愿意去读,去看。但将自己转为读者,一个故事如果讲得很大,很绚丽,但与我自己无关。最多也就是付之一笑,然后关掉文章继续寻找下一篇。
这里说两点,其实就是一点,不管写什么东西,你想给什么人看,想让他们看到什么。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再来写文章,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络,不会被各种剧情支线给牵着鼻子走。
虽然我自己也没做到,常常都是怀着一分情感去写作,如感动、偏执、悲伤、变态……但情感也可以转变为场景和故事啊。
真的真的不要自以为是
这一点在我自己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一个词:“情怀。”这个词既可以帮我更好地面对文章没人看,没人喜欢的尴尬,也能在面对批评时大声反驳,我就是要写自己的故事罢了。
真的如此吗?纵观几个月来帮我提意见的同学们,哪个不是真的有看到了那些不好才说的?从基本错字到逻辑,场景描写,每一次提出来都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我始终觉得,如果是没有关系的人,那真是懒得说你的,每一个费尽心思帮你找错处的人,都是值得感谢的。
人有一个意识,也就是怕麻烦,一次两次错处改多了,就会感觉,既然能改,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好,这才是别人评论对自己最大的帮助。
但又不能妄自菲薄,写作者往往有个初期,即本身不自信,这时候再来面对批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写作,从而轻易放弃好不容易才开始的写作路。
写作从来就不是个短期的课堂作业,而是持之以恒的改变,文笔,用词,对场景剧情的把控,都不是一天就能练的。有人对这些方面做出批评时,好好改,但不能因为一直倒在一个问题上就气馁。
很多人提问题,其实很抽象。文笔差,场景平淡。其实这类说法用在任何文章上都是基本适用的,毕竟学无止境。这样的批评,我往往会问:“收到了,谢谢,那请问能具体指出哪里不恰当吗?”
具体,只有将问题具体化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一个写作小小白的想法。
毕竟有些问题不写就不会知道,所以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或许还能看到不一样的方向。
只希望与大家一起成长,也感谢朋友们一如既往的帮助,让我得以在写作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