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思考
请阅读《乐羊子妻》中的一段故事,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羊子拜师求学一年后,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
“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
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Q1:什么是学习曲线?
A:
1、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是一个组合概念,学习+曲线。
曲线,与直线相对应,指的是方向连续变化的线。
学习是曲线的限定语,意即刻画学习状况的一种曲线。
组合起来,学习曲线有两个涵义:
一是指经验曲线,刻画的是,随着学习(练习)次数的增加,单位成本就会下降。
二是指学习上的S型曲线,是今天词条探讨的内容,指的是:
学习效果不是一条直线,笔直向前,而往往是曲线前进。
也就是说:努力与时间未必成正比,是非线性关系。
典型的学习曲线,学习成果随着学习时长增加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2、学习曲线分为3个区。
第一个是缓慢开始区,第二个是加速提高区,第三个是高原区。根据这3个区,我们可以划分不同人的学习状态。
①大部分人在“缓慢开始区”放弃。
所谓的缓慢开始区,就是变化不大,观察不出,觉得学习上的投入,没有什么产出。
为什么会缓慢?
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没有获取到优质的、合适的学习资源,也可能是阅读质量不高,理解不到位,还可能是没有整合到自身知识体系中。
诸如此类,可称之为“万事开头难”。
要解决这些学习障碍,在针对性归因后,找到解决方案,施行仍然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充分的耐心。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因为引入了新方法,不熟练,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反而降低的现象。
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缓慢开始区”的缓慢,要有清晰的认识,保持信心,坚持到通过进入“加速提高区”的关键转折点。
总的来说,身处“缓慢开始区”,我们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学,就对了;做,就对了。"
②高原区是普通人才与一流人才的区分点。
进入加速提高区时,很多人都能体会到成就感,有点欣欣然,但很快就会碰到高原区。
因为容易掌握的已经掌握,只留下难啃的骨头,如果没有且标感和系统观,容易骄傲自满,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止步不前。
所谓的“职人”和“匠人”,就是一群永保谦虚之人,一群认为永远都有改进空间之人。
克服高原反应,才能成为人才;能够连续通过多个高原区的人,才能成为一流人才。
前置思考中,羊子的妻子用“织布”来类比学习,谈的就是类似的道理,半途而废,就成不了人才。
Q2:怎样加速学习?
A:
1、完整实施学习过程。
不少人对于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以为读完就是学习。如果持这种观念,学习效果往往不好。
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
①获取
意即,寻找优质的学习资源。比如说根据选书的方法挑出优质书籍。
高质量的输入,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找到优质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事半功倍。
但很多人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和金钱,与该步骤的重要性相比,不成比例。这也体现了搜商的不足。
最后出现的结果往往是,随大流学习,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而不管适不适合;或者是贪图便宜,免费学习资源存储很多,但也就只是存储而已。
②阅读
这里的阅读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阅读,以及听音频课,学视频课,看现场演示等。
这一步的关键,如阅读质量中所讲,做一个“主动阅读者”,带着问题和目标去阅读,运用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来促进知识消化。
③整合
意即:将阅读的内容,连接并整合到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一步是夯实第二步阅读的成果。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步,即便在阅读的当下,觉得收获满满。
所学知识也会变成碎片认知,难以被调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及时重温,所学知识就会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慢慢淡忘。届时,此前的阅读,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的那样。
要整合,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将学习成果输出。
如果写不清楚,说明没读明白。如果没有写出与自身其它知识的联系,就没有整合。
为了实现有质量的输出,可以参考写作流程写读书笔记,或者画概念地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
④应用
非虚构作品,往往会有Know-how等知识类型,通常有清晰的步骤,可以直接运用。
同时,即使是文学类的虚构类作品,也可以找到应用方向。
例如,小说往往能够提高我们对于人性的认知水平,并拓展我们的历史观。
问题只在于,很多人只满足于看,而不愿意去尝试。
原因可能是,阅读了新鲜内容,感觉到学习了新知识,成就感很强。而运用一个知识点,坚持不懈,直到变成技能,时间很长,也相对枯燥。
两相对比,很多人就止步于阅读和理解。
因此。建议是,主动地自我提问:今天读的这些内容,我可以怎么用?
要知道,我们并不是电脑的硬盘,学习并不是把内容装到硬肉上就了事,而是要争取转化为某个具体技能,或者是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
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
所学知识,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去应用;基于什么样的假设,有什么样的前提,要具备哪些条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来验证效果。
如果这些没有梳理清楚,那就是盲动,而不是主动运用。
⑤反思
在应用后进行效果检讨,这里的执行原则,同样是量化反馈。
反思阅读整合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成功,转化为经验;如果失败,总结成教训。
反思后,修订并整合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在有疑惑之处生成新的问题。
然后,再用这些新问题,来指导下一轮的学习,重新启动“获取”步骤,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循环。
2、多方法组合式学习。
对于学习方式,很多人可能都有留意到,不同人倾向于不同的学习方式。
比如说,有些人是听觉型,听老师讲,学习效果比较好。有些人是视觉型,看着文本,学习效果比较好。
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下图是“学习金字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
该图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意即:平均学习保持率。
首要的区别在于,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古时候的学习达人,并没有现今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仍然成为大家,原因就在于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在有限的学习资源中,深入思考。
其次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低有高。图中列的是一般情况,但每个个体的情况,又会有所不同。
不过,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即使是以教为学,都很难达到100%。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最好的方式是,组合使用。
俗话说的:眼到,耳到,口到,手到,与比类似。多管齐下,总体最优。
3、针对薄弱刻意练习。
舒适区之所以舒适,就在于是在我们的能力圈内,运用自如。但停在舒适区,并不是学习。只有在舒适区外,才算学习。
遵循完整的学习流程,组合式学习,这的确会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但前提是,我们要离开舒适区。
重复阅读自己已经堂握的内容,指点评论,的确是很愉悦,但只会让我们停在缓慢提高区的某个位置上,而不会让我们往前进。
正如选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坚硬一点的阅读。
只有感觉到坚硬,理解起来有困难,才是学习。
而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要针对自己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持续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比如说,我们练习打羽毛球,初步掌握后,很多人就会随性打,这就是停留在舒适区。
而刻意练习则是,哪里薄弱就坚持练哪里。例如,发球不行,就一直练发球,这远比对打单调、无聊,但只有这样才是在学习区,才会进步。
否则,就一直在运用已经掌握的技巧,那就很难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打了很长时间羽毛球,水平一直上不去的原因。
类似的,想要加速学习,就要每天都在学习区,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然,这里的执行原则仍然是,迈进学习区,而不是到恐慌区,那样,难度太大,难以承受,很容易受打击而放弃。
比如说,学习沟通课程,对于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舒适区就是“宅”,“在公众面前做演讲”则是恐慌区,而学习区则是每周进行一到两次实际沟通。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持续给自己找点刚刚好的“不适”因为从“不适”到“适”,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词条的最后,要强调的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曲线,不如直线那样容易预测,因此,在缓慢区、高原区时,我们首先要有耐心,不急躁。
接着我们去分析、去归因,再针对性提升,从而过渡到下一个加速提高区,画出第二条学习曲线(S型曲线)。
后置思考:
①你的学习过程典型吗?你经常处于学习曲线的哪个区?
②你身边能人加速学习的经验,有哪些值得你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