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且合作和相处可以让每个人获得比一个人生活多的多的东西。
但每个人都是不可以完全信任的,总有一些他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总有一些行为是他发起而事先你无法把控。
故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紧密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萌受意外的损失。
以盖楼来说,我给你十万请你盖十层楼,你卷款而逃。下次,我换策略了,先让你盖好楼再给钱。你盖好了,我说我只给你八万,不干就自己把楼搬走,你搬不走楼只有妥协。第三次,你也改变策略了,说前面皆不公平,要盖一层给一层的钱。然而,盖了五层,给你五万,楼未盖完根本不能用所以它远远不值五万,明显是我亏了。
再取种庄稼为例,你负责播种,我负责收割,说好五五分成,然而收割了粮食全在我这里。我再和你商量怎么分成,你觉得你还有底牌和我博弈么。
第三个例子我们取修建水坝。我在下游,你在上游。修前说好收成五五分,修好后你要求重新分,不然你就把水截断不让它从下游过。你说,我有选择的余地么?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和人合作时,相互欺负的能力是随事态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密切的依赖关系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总会出现一方欺负另一方的情况。若将其分类,大致可分五种: 欺骗——以次充好、偷懒——两人的搬石一人偷懒少使劲儿、反向吸引——银行提高利率吸引来不准备还的人、敲竹杠——上面第三个例子上游不给下游水。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乔治.阿克洛夫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柠檬的文章。柠檬在美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买了后才发现买的是个有问题的汽车。
故事是这样的,假设现有100位卖家卖车,车的质量从1到100各不相等;同时有100位买家,他们对汽车价格地预期比实际质量高50%,且他们也知道每一个车的质量。那每一个买家和买家都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皆大欢喜。
现在改动一个条件,假设买家不知道每辆车的质量。则他从市场上随意买一辆的平均质量是50,他预期最高给出的价格也就会下降到75。而市场上车质量在75以上的卖家知道自己的车的质量,卖出去铁亏,所以他们退出了市场。
市场的平均质量降为35.5,买家是知道高质量的卖家退出了市场,所以他们相应的将购买预期价格降为52.75。知道自己车质量高于52的卖家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往复,卖家和买家都退出了市场,市场崩溃。
整个过程中,导致市场崩溃的不是因为有低质量的车(低质量车自有期望低价的客户买走),而是信息不对称。买家无法准确知道哪一个产品是高质量哪一个是低质量,所以他们就会离开市场;卖家因自己的产品质量被低估也同样会离开市场。
这种时候,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卖家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样也伤害了高质量卖家的利益。
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市场上有低质量的商品,而在于没有能将商品的质量明确的展示出来,这便是整个信心不对称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