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么优秀,你会失落吗?你还会依然很爱他吗?你能感受到孩子心理微妙的变化吗?
老公昨天傍晚在隔壁房间教小孩写作业。隔壁不时传来训斥孩子的吼叫声,这声音后来接近咆哮:“讲了这么多,这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你怎么就不会啊?你脑袋怎么就转不过弯来?”最后他忍无可忍地蹦出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我赶忙跑过去,看着老公气得涨红了脸,孩子低垂着脑袋,一声不吭。我忙拉着孩子的手带他走到我房间。孩子依然是垂着脑袋。我蹲下来握着他的手说:“妈妈知道你害怕爸爸这么大声说话对吗?你害怕所以就想不出来对吗?妈妈才不相信爸爸说你笨呢?”这时候儿子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而且哭的很大声!显然爸爸的话让他很受伤。
我说:“儿子你知道吗?妈妈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成绩还没你好呢?妈妈读小学还没你厉害呢!”这时他的哭声变小了点,我拥抱一下他说:“在妈妈心中,我儿子是最棒的,接下来我们想办法解决好吗?我才不相信这个题能难倒你?”“嗯!”儿子坚定的回应了一声,便拿着题目认真看起来,我帮他再读了一遍题目,不久他就答出来了。我欢呼起来和他击掌。儿马上还对我说:“妈妈我还想做题,你给我再出两道这样的题目吧……”
看着儿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我回想到自己曾经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也犯过和他爸相同的错误。那会我们把儿子从乡下接到城里上一年级,孩子可能也不适应,我感觉他就像一只“小蜗牛”,什么都是慢腾腾的。说话慢,写作业慢,行动慢,成绩也不理想。我们没少骂他:“我就想不通了,你爸读书时理科常考满分,你妈读书也不赖吧?怎么就生出个你这样的儿子,你是不是我生的?”这样的话我都对他说过,甚至还对他动过一次手。后来他越来越不爱表达了。小孩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为什么会生气?
因为他不像我所期望的样子吗?因为他跟不上同龄孩子的成长的速度吗?因为老师的孩子就一定要更优秀吗?
我希望他长成我所希望的样子,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性和使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当他们不按我们给他设计的轨道行驶时我们便会觉得失望。
我觉察到这是自己作为家长自私的一面。我必须做出改变。接纳自己的孩子,顺应他的发展。
当我思想发生改变后,加上老师的努力。我慢慢发现自己孩子的变化。他从沉默寡言到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发言,从胆小怕事到会独立表演节目,从丢三落四都会管理自己的事物。每个学期我都能看到他的进步。虽然他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孩子,但这已经足够了!孩子唯一的对比是过去的自己!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一个家长碰到我问孩子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我很开心的告诉他孩子这次进步很大,前进了好几名呢!家长也非常高兴,马上就问班上另外一个孩子的成绩。另一个孩子成绩考的更好一些。家长那时的表情立刻就僵住了。
还有一个家长到学校接小孩回家,得知孩子成绩退步了,顿时不顾形象满操场追着要打小孩。
班上还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参加学校口才社团,而开出各种条件让小孩退出他喜欢的航模班。
这也看出许多家长,虽然爱孩子,但以爱之名,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而讨厌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样子,无法接纳站在面前真实的孩子。
这种爱是畸形的,你听话我才会爱你,你学习成绩好我才会爱你,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才爱你。
那父母到底爱的是她的成绩、听话,还是孩子本身呢?
教育家刘长铭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中国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当今社会上很多现象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好”。
我并不认为这是爱,总是拿他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所以孩子自然也感受不到爱。打骂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驯化动物。
所以当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马上就威胁加恐吓,一直让孩子投降为止。要知,真正的爱,是给他所需,而非己所欲。
与其过分的苛责孩子,不如肯定他们的成就和努力,尊重他们和别人不同的成长路径,让孩子自己找到生活的价值。
去年暑假在北师大培训的时候,听清华附小的一个老师讲她班上孩子的故事。那位小孩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但孩子成绩很糟糕。开始也非常苦恼,但后来慢慢的接纳了,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他喜欢昆虫,慢慢的和小孩一起去研究昆虫。没有想到后来孩子居然还出了一本书。举办了个人收藏的昆虫展,给全校师生普及昆虫知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命成长的规律,要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轨道。
《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有段描述婴儿如何学习的,很有启发性。
“格鲁伯对小猫进行了同样问题的研究。小猫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但早在三个月的时候,小猫就开始有了客体的永久性。在这一点上正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人类婴儿比起小动物来是落后的,但这种落后恰恰证明了人类具有更加复杂的同化作用,因为婴儿日后的发展能够远远地超过动物。”
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婴儿历时两年才能建立起实际世界,第一个特征就是这个世界乃是永久客体所组成。小猫三个月就建立客体永久性。人类婴儿远远“落后”于一些小动物。但是这样的“落后”恰恰让人类积累更复杂、多样的同化作用,充分探索目的和方法之间的分化,更深层次的探索客体永久性、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图式。将人类婴儿与小动物比,人类婴儿“以慢取胜”,暂时的“落后” 换来的是大大的“赶超”。
孩子的暂时“落后”不是问题,问题是对“落后”的看法,以及教师和父母对孩子“落后”的做法。
首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时间,高质量的心理发展更需要时间。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学生暂时的“落后” 难道不是“以慢取胜,蕴藏着未来格局的赶超?”
所以孩子,即使你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孩,那我也依然爱你! 比起你能不能超越别人,我更希望你能找到自我的价值,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