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取下2016年日历,换上2017年新日历。
同时,我们做了一件事:盘点2016,制定2017计划。
盘点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想来大多数人都是“愁”的,所以,才会有诸如“在12月份过完一整年”、“今年的计划就是完成去年的计划”之类生动又诙谐的段子。
请回想:盘点之后,你有负罪感/内疚感/愧疚感吗?
比如:
2016年里,你计划读100本书。然而,你只读了10本书。——你内疚吗?
2016年里,你计划每晚学习1小时。然而,你依然每晚刷手机、看剧打游戏。——你愧疚吗?
2016年里,你计划每周去健身房。然而,你的健身卡只用了10次。——你有负罪感吗?
……
为什么我们会有负罪感?
各种宗教都有一种倾向,它们使信仰者对其罪过产生负罪感,使非宗教信仰者因没有信仰而感到愧疚…关于这一主题,哲学家罗兰巴特曾经这样写过:我将权利话语称之为一切话语,它产生错误,也就是负罪感。”
使人们对其行为感到内疚和负罪,这是人们所做、所爱,甚至所想的,简单来说,这是让他们保持仁慈的一种巧妙的方式。
——摘自《读完本书,才有力气完成剩下的梦想》
负罪感还是一个强大的购买机器,它被用在很多广告当中:
如果你因为过度肥胖而内疚,买一些正餐替代品吧;
如果你因没有关心妻子而产生负罪感,为她买一些吧;
如果你因没有时间陪陪孩子而内疚,给他们买们买迪斯尼入场券或一些玩具吧!
总结而言,这个世界处处都在“唤醒”着我们的负罪感,所以,我们经常有“负罪感”,是很正常的。
但“负罪感”又是非常可怕的,极具破坏性。
感到内疚的同时,你感到一种沉重的重量压在你的身上吗?负罪感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在一个疲惫透支螺旋形图里,负罪感扮演了一个肥料的角色。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恶化圈:我因为没有足够做好一件事,产生负罪感→我为了想要做得更多、更好而筋疲力尽→我因为自己过度劳累而内疚,我不再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使自己更加劳累→我不能再动弹了→我完全透支……
——摘自《读完本书,才有力气完成剩下的梦想》
带着“负罪感”这个枷锁,
我们如何能在2017年展翅高飞呢?!
所以,接下来,教大家两招,击退负罪感!
招式1:理性分析
以“2016年里,你计划读100本书。然而,你只读了10本书”为例:
我们之所以有负罪感,是因为看到了结果:100VS10!!!
那么,其过程与原因是什么呢?
抛开负罪感,不要让过多的情绪影响我们。让我们理性地分析:2016年原计划的读书时间,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A君的分析结果:
1-3月,忙工作上的一个大项目,起早贪黑。
4-6月,家里有大事,无暇多顾。
7-9月,热衷于学习一门新技能。
10-12月,彩排公司的年会节目……
如此分析下来,虽然A君没有完成100本读书的计划,但时间依然利用的非常好,并没有浪费或虚度。那何必有负罪感或内疚呢?
好,我们换一个情形,B君的分析结果:
1-3月,并无大事……
4-6月,并无大事……
7-9月,并无大事……
10-12月,并无大事……
这……可怎么办???
一起来学招式2。
招式2:制定一个“好”目标
将时间再往前推,B君在2015年里并没有读书的习惯,看到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每天一本书”、“100本读书计划”……内心非常向往。心想,我也不能落后呀。遂,2016年初时,豪心壮志,誓读100本书。
然而,B君并没有测算过,100本/年≈2周/本。
这对于1个不会读书、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说,无益是天方夜谭。
即使B君测算过,B君又想:1周2本书,没事!我每天晚上8点-10点,2个小时读书,每3天一本书可以完成的。
而事实上,这每3天里,有1天B君要加班,有1天B君要在外吃饭,有1天B君要刷手机和玩游戏……
如此日复一日,周复一周。52周结束后,待盘点时,只读完10本书,是非常合理和正常的。那依然无需有负罪感或内疚呀!
很多时候,我们有负罪感,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1年100本书”是“我愿意做的”或者说“(理论上)我应该能做到的”,而不是“我能做到的”!
解决方法就是:客观评估你的个人能力。
注意,这里所说的评估你自己真正的能力,而不是“理论上的能力”。例如,你不可能认为你可以花三天时间学习一份资料,而不考虑吃饭、休息和睡觉时间。
——摘自《读完本书,才有力气完成剩下的梦想》
在评估完自己的真正能力后,制定一个垫垫脚就能完成的目标,再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完成的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挑战更高的目标。
抛开你的负罪感,轻松上阵,制定2017“好”目标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