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豆爸豆妈想着甩开豆姐这个“小拖油瓶”,外出看场电影,过一过二人世界。晚饭时,豆豆依旧不好好吃饭,各种玩耍,让豆爸豆妈很是抓狂。两人本想外出前好好跟她“请示”一番,得到她的批准。鉴于她玩闹的样子,两人晚饭后,就相互使了一个眼色,偷偷的“溜”出家,潇洒去了。
换在以前,没有爸爸妈妈在家时,豆豆倒也是老老实实吃饭,很听奶奶的话,豆爸豆妈一回家,尤其豆妈在家时,她就“独宠”豆妈,什么事情都要妈妈来做,在她脑子里面形成了一种模糊,且又固定的秩序感。
在外面,豆爸豆妈买上票,看起了电影,享受起难得的二人世界,没有豆豆在旁的烦扰,倒也是落得清闲;在家中,豆豆在奶奶的各种“威逼利诱”下,一口一口地吃完饭,还开开心心地跟爷爷视频聊天。
随着天色渐晚,豆豆玩好玩具,突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在房间里面到处寻找,一副很焦虑的样子,边找还边问奶奶:“妈妈去哪了?爸爸去哪了?”奶奶被问得有些烦,不好明说,爸爸妈妈出去看电影了,只好忽悠道地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了,马上就回来。
起先,豆豆还能接受。这样被询问回答了好几次以后,豆豆也有些不耐烦,很是焦虑地样子,最后赖在地上哭闹,奶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哄下来。到晚上洗澡的时候,豆豆终于爆发了,哭闹着一定要妈妈来洗澡,因为往日都是妈妈帮她洗澡,在他脑子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种秩序。
奶奶哄了半天也是没辙,只好打电话给豆爸豆妈。两人电影看到一半,只有忍痛割爱,半途溜出了电影院,十万火急似的赶回家。回到家门口,奶奶看着躺在地上哭闹的豆豆,一心急忘了往日都是豆豆负责开门的秩序,打破了往日固定的开门秩序,豆爸豆妈刚踏进家门时,豆豆的“小宇宙”再一次爆发,看着心中的开门秩序被打破,豆豆哭得声嘶力竭,根本停不下来,满楼道的都是豆豆哭闹声。
为了恢复豆豆心中的秩序感,豆爸豆妈只好退出家门,等待着豆豆自己来开门。房间里豆豆的哭闹声此起彼伏,也让奶奶很是抓狂,更有些手足无措。不停的问着豆豆:“怎么了,怎么了……”。越问越哭闹,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样子。
豆爸豆妈在自家门口足足停留了近半个小时,没有豆豆的“允许”,几次想突围进来,又被豆豆的哭闹声给打了回去,也这是一副“奇观”。最后,奶奶也被弄的心力交瘁,在豆爸的提示下,干脆不管豆豆了。
一家人安静地让豆豆发泄完情绪,豆豆哽咽着跑到门口,用小手推开大门。在豆豆的准许下,豆爸豆妈终于算是“正大光明”地迈进自家大门。豆豆一头扑到妈妈的怀抱,又是一阵大哭,在妈妈的安慰抚摸着下,豆豆终于算是平复了心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爸爸妈妈出门前没有跟她汇报,回来时奶奶第一时间没有让她开门,这一切都无意间破坏了她心中形成的固有秩序感。
回想起这一切,豆爸、豆妈和豆奶奶也很内疚。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们没有呵护好孩子心中的秩序敏感期,育儿之路真是如履薄冰,起行且珍惜。
【育儿感悟】
孩子两岁到三岁期间,是孩子的“糟糕时期”(terrible two),让父母很是抓狂,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各种哭闹,各种撒娇,究其原因,孩子进入了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在孩子敏感期的时候,作为父母,更应该保护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协助孩子,让孩子,顺利的度过一个个敏感期。
两岁多的豆豆,最大的敏感期就是强烈的秩序感,一家人深刻地体会到了破坏孩子秩序感后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的呵护着豆豆的秩序感。在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道:“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个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思维在形式上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基本的品质和素质。”
【吾家有豆初成长--目录】连写18年,每周一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