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我的身边,人们问你怎么学语文,然后又看着你也不等你回答,就自言自语道是不是要多读书。
随着高考改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短时间内,语文成绩的提高可以有所见效,但语文素养的提升却有些难度。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却陷入到了阅读的恐慌中。到底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是好。心里的问题越多,实际上也就更误解了“读书”的含义。
这几天读到了一篇好文章,特分享一下,它是鲍鹏山老师的一篇讲座实录。题目为《为什么中国教育出那么多巨婴,语文课本要背锅》。鲍先生指出,1.从1840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进行了近百年的失败探索,从技术方面的思考,最终落到了文化思想的反思。我们废除了四书五经,开设了数学物理美术体育等,我们内容丰富了,但我们同时开设了一门语文课。2.鲍先生说,我们是唯一开设此课的国家。从此现代语文教育出现了问题,学生中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人很少很少。而且课本中的内容不系统,又于提高思想无意义。3.鲍先生还提到,中国语文考试考的是知识点,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国外多是“为什么”“怎样”的问题,于是思维方法角度逐渐不一样了,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也就不一样了。4.鲍先生提倡读经典,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心灵的需求。
我想谈谈我的不成熟的猜想。我一直认为,当初语文课本的出现,是为了田间地头的农人,放牛放羊的苦娃,还有那些被瞧不起只能生孩子的女人,是为了让他们识字而设。课本中的生字应该是从鸡鸭猪开始,从锄镰犁开始,它的内容该相当的接地气吧。那时的教育,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是为了降低文盲数量而开设的。考试的内容也就是问你,这个字你记住了吗。这个知识你记住了吗。好像仅仅为了让不识字的人识字,教育仅是扫盲,是普及,是义务教育。而到了今天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再只学这一本课本,真的是太少了。我们该把语文课改为阅读课。
再回到文章开头说到的阅读的恐慌。有很多谈阅读的文章填满了朋友圈,有很多专门代领孩子阅读的商业机构租赁了门头房。人们开始读书了,可是却把阅读搞得这样震天撼地,令人心慌慌然。
阅读不该是一件惬意的事吗?选个舒服的姿势,选本喜欢的书,来读吧。只要开始读就行。